第四百四十五章大清郵局(上)
中國是個古老的大國,也是個守舊的大國,自從秦始皇統一了天下之後,至今已經經歷了十數代的皇朝更替,但不管怎麼變,大體上都是新瓶裝舊酒罷了,本質上都是一致的,無論這個朝代是實行宰相制還是內閣制,其實說穿了壓根兒就沒有太大的區別——只要是皇朝,只要不是遇到一個昏君,那麼全國的軍政大權總是高度集中在皇帝或是以皇帝為核心的人手中,所有的政治體系全都是為了統治階層的需要而服務的。
到了清朝,封建政治體系已經發展到了極致,任何一個細小的調整都可能對整個體系產生巨大的影響,更何況胤祚所倡導的革新動靜不小,對整個政治體系的衝擊就更是強烈無比,最先受到衝擊的是金融體系,而後是稅收體系,現如今報紙一發行,驛站體系便頻頻告急,硬是把主管驛站工作的周用誠急得火燒火燎地坐立不安。
《京師紀事報》第一期的創刊號上不但有胤祚這個皇帝親筆題寫的報紙名稱,還有以方苞、張廷玉、李光地、王世琛等當今文豪、朝廷重臣的署名文章,更有一起子翰林院學士們的評論文章,陣容之豪華令人瞠目結舌,再加上鄔思道精心組編的一些京師見聞、官場花邊之類的消息,這份報紙想要不大火都不可能,洛陽紙貴之現象也就不足為奇了,而報紙創刊號上宣佈向全國徵稿,對「萬言書」一事進行辯論,又特地載明聖諭——言者無罪,一旦中選,反倒有一筆可觀的潤筆費可拿,更是將舉國上下的士子之心全都調動了起來,不單是士子們。 便是各地官員也紛紛投稿,雪片般的各種文稿如同飛蝗一般投向了作為轉印中心的數十個印刷局。
按照胤祚原先設定的報刊發行體系——由京師首印之後,將報樣由驛站以六百里加急得形式向全國各地被委以印刷重任的數十間印刷局(其中大部分都是八旗商號地產業)進行重印並由報童上街銷售,來稿則由各地印刷局收集,統一由驛站向京師報局轉送,由鄔思道所領導的審核組審核並校對之後,交由軍機處新聞局最後核定並由胤祚過目之後方能付印。 整個報刊發行過程看起來似乎沒什麼大問題,可真兒個到了試運行時才發現現有的驛站系統根本承受不住此等重壓。
驛站說起來是現代郵局的雛形。 在中國有着極為悠久的歷史,從唐朝時起便有了驛站的存在。 按驛站的功能可以分為驛、站、鋪三部分。 驛站是官府接待賓客和安排官府物資的運輸組織,站是傳遞重要文書和軍事情報地組織,為軍事系統所專用。 鋪由地方廳、州、縣政府領導,負責公文、信函的傳遞,凡州縣往來公文,都由鋪遞傳送。 驛站使用的憑證是勘合和火牌——凡需要向驛站要車、馬、人夫運送公文和物品都要看「郵符」,官府使用時憑勘合;兵部使用時憑火牌。 使用「郵符」有極為嚴格的規定:對過境有特定任務的。 派兵保護;馬遞公文,都加兵部火票,令沿途各驛站的接遞如果要從外到達京城或者外部之間相互傳遞的,就要填寫連排單。 公文限「馬上飛遞」的需要日行三百里,緊急公文則標明四百里、或者五百里、六百里字樣。 按要求時限送到,但不得濫填這種字樣。
驛站管理至清代已臻於完善,並且管理極嚴,違反規定。 均要治罪,不是什麼人都可以使用驛站地。 按清制,驛站原本是歸屬兵部管轄,自打胤祚的軍制改革之後,驛站的管轄劃歸到了總後勤部的名下,只是管轄權改變了,其他的一切還是照舊辦理。 頭前地金融體系、稅收體系的變革雖是繁瑣,公文往來眾多。 但因總後勤部早已接到相關指令,卻也不曾出過紕漏,而這回報刊的發行也算是順利,可到了徵稿份來迭至之後,已經是滿負荷運行的驛站系統終於撐不住了——爆發出極大熱情地各地士子們投來的稿件每個印刷局每天都是數十大麻袋的,要想將這些稿件按預定的計劃六百里加急送往京師幾乎是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周用誠跟隨胤祚多年了,算得上是胤祚心腹中的心腹,別看周用誠一副憨厚無比的樣子。 其實心裏頭很是精明。 他雖不是很明白報紙的重要意義,但他清楚地是胤祚既然派出鄔思道、林軒毅這當年的兩大謀士去整合報紙。 那就表明胤祚對此事極端重視。 左支右絀了幾天之後,實在是無力在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