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廣告1何平對於作家村,準確的說是作家宿舍區的規劃很有意思,執行的是售、租、借、贈四種方式並舉。筆硯閣 m.biyange.net
在這其中,出售的作家宿舍只佔整個宿舍區的六分之一。
有兩個目的,第一是回攏一部分資金,可能不會很多,但起碼可以讓何平不用為後續幾年的運營再投入一筆費用。
第二個目的是讓作家村可以有一批固定的住戶。這個年代全職寫作的作家並不多,很多都是兼職寫作,工作也基本都和寫作或者文學相關,比如劉震雲就是《農民日報》的編輯。
所以真正能夠長久來到作家村居住的作家其實不會很多,最有可能的便是有一些功成名就的作家朋友滿意園區的環境,願意在平縣這裏買一個休養的地方。這一部分出售的作家宿舍價格跟地區的普通房子差不多,比京城這樣大城市的房子要低了不少,還是有一定的競爭力的。
租的部分則是整個園區佔比最大的部分,近三分之二的作家宿舍都是需要租住的。租住的價格很便宜,最大的獨棟別墅是按照套來租的,每套10元每月,其他的多層住宅的價格從每月1元到每月3元不等。
多層住宅的租住價格是非常低廉的,就算是還有承擔不起房租的人,還可以跟別人合租,只要能找到人就行。
獨棟別墅的租住價格跟它的格調相比價格是有些低的,但相比多層住宅來說卻又高了不少,畢竟都享受獨棟別墅了,就不能指望租的便宜。
借的部分則是何平考慮在未來邀請雜誌、報刊每年都到作家村來舉行座談會、培訓、筆會、創作班等活動,會留出一小部分宿舍來借給他們用,這樣也可以非常好的促進未來作家村和各大雜誌、報刊的關係以及園區的氛圍建設。
未來何平也打算由作家村來發起一些創作班、筆會、培訓之類的活動,都需要各大雜誌、報刊的配合,這也是作家村在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手段——把自己打造成為國內文壇的人才基地。
還有最後贈送的部分,何平打算拿出二十套來贈送給那些已經成名成家或者是獲得過重要獎項的作家們,比如說曾經獲得過茅盾文學獎的他本人,就是個非常合適的標準。
劉震雲被分到了和陳村、馬原一個房子裏,他們仨住的同樣也是160平的宿舍。
陳村本名楊遺華,陳村這個名字是借用的陳村水庫,這個水庫在黃山與九華山之間。他寫過一篇《陳村水庫》的小文,說他因記着那片業已流逝的水,記着「我久病之身的甦醒與壓抑感的釋放」,才以「陳村」為筆名。大家因此也就記住了他叫「陳村」,忘記了楊遺華。
在創作路上他是劉震雲的前輩,他比劉震雲大了幾歲,79年便開始發表在雜誌上發表作品。成名作是1980年在《滬上文學》第三期上發表的《我曾經在這裏生活》。在這篇作品裏有一句後世化用很多次的話:我們活着,活得像長江一樣古老。我們活着,活得像長江一樣年輕。
之後,他又寫了《當我二十二歲的時候》、《花狗子嘎利》等作品,這幾年時間寫下來,已經成為國內小有名氣的作家。
馬原是個濃眉大眼、鼻直口闊的年輕人,他的資歷比劉震雲深一些,比陳村淺一點。他是82年才開始發表小說,兩年之後一篇《岡底斯的誘惑》讓他一戰成名。
當時《岡底斯的誘惑》是投稿到《滬上文學》的,但是被退稿了。是《滬上文學》的編輯楊曉敏向當時的主管李子云力爭,還鼓動了一批作家幫助遊說。李子云當時為了這件事認真的請教過李拓、陳村、韓少功等多人的意見。
正是有了這些人的一致同意和推薦,李子云才破例同意了馬原這篇《岡底斯的誘惑》發表。
三個年紀相仿的年輕人同在一個屋檐下,沒用多長時間便熟悉了,尤其是馬原和陳村原本就認識。
劉震雲沒什麼作品,同時為人又比較小心謹慎,所以大多數時候都是陳村和馬原在說。
「華哥,你打算在這裏安個家嗎?」馬原問道,陳村本名楊遺華,所以馬原叫他華哥。
陳村搖搖頭,「梁園雖好,非久戀之鄉。這裏的一切都很好,可是我在滬上還有工作和家庭,怎麼
第174章 未成名的劉震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