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你想要找膽子最大的那群老百姓,一般都是在京城。
就拿現代來說,京城的出租車司機們能上談到九大長老,下談到美利堅睡神和懂王,順便還關心一下世界百年局勢。
民間政x局成員的稱號,絕對不是浪得虛名。
古代也一樣。
因為接觸官場的事情太多,誰家都有一個三大姑八大姨的小舅子的兒子的女婿的父親的妹妹……這樣的富貴親戚。
所以一個個聊天的是必然會吹噓,特別是在茶樓和酒樓裏面。
有時候說得眉飛色舞,讓大家聽得津津有味了,還有人來送一壺茶、送一個菜的。
這不又是和現代一樣麼?
不過這些老百姓們講的都是一些很膚淺的事情,大部分都是謠言,以及捕風捉影。
真正能接觸到上面的重要東西的,一般都是在比較私隱的地方聊天暢談。
比如說在這個「珍寶茶樓」的包廂裏面的這群富商勛貴們。
包括了做鹽生意的驪山男薛家貴、做家具生意的安勛男武弼譽、做皮草生意的平東男柯宵白和做布料買賣的廣忠男翟彪。
這麼四個勛貴出場頻率挺高的,但他們確實是很有代表性,又是商人,又是勛貴,而且關係網還挺廣的。
他們都是姻親,做生意又互相照顧,所以自然說話就能隨便些,尺度自然可以大一些。
凡是有點能耐卻又沒在權力中心的人,通常就喜歡談論高層的事情。
這四位男爵也一樣。
在生意場上他們基本上算是不錯的了,但在政治上面卻嚴重的落後,僅僅是最低的男爵。
勛貴是沒有保底的。
所以在他們這一代之後,兒子們就成為了普通人了。
之前他們還有些擔心,覺得沒有了勛貴的圈子和皮之後,兒孫們做生意都不方便,或者兩三代之後就會成為社會底層的窮人了。
這個和你能不能賺那麼多錢沒有關係。
再多的錢,只要是遇到了會敗家的人,一樣的一代就給你敗光。
這也是為什麼後世的那些土老肥們,拼死拼活都要把兒女送進公務正式編制的原因。
只要有了國家旱澇保收的收入,那就有一個兜底的。
爵位其實就相當於是大康給予的兜底。
無論你爵位多低,你總是這個國家的貴族,每個月再少也要給你一些錢糧,至少夠活着了。
比如他們現在這樣便是如此。
大康制度,「男爵歲俸銀三百六十兩,祿米三百六十斛。」
相當於每個月給三十兩白銀、一千八百斤大米(或小麥)。
然後每年春節的時候,太后或者皇后便會再給相當於歲俸一倍的賞賜,意思是一個月六十兩、三千六百斤糧食。
這些收入雖然只是相當於他們現在賺錢的很少一部分,但用來吃喝生活,卻是足夠了。
而且只要你活着,每年都會有,這典型的旱澇保收,永遠不會讓你餓死。
這便是最壞的情況都會有保證,符合為人父母的心態。
兒孫不爭氣怎麼辦?
至少得保證他們能活着吧!?
先前他們沒有任何辦法再延續自己的子孫後代的爵位,因為這是太祖規定好的,必須要順次降爵,任何人都不例外,包括帝國親王。
但前年皇帝卻因為朝廷實在缺錢,開恩頒佈了一個「加恩令」,允許他們用錢去供奉,得到一個兒子能和自己爵位相差一級、子爵以下可以同等級別的恩賜。
他們是男爵,因此能買的就是男爵。
男爵的價格不便宜,是十五萬兩銀子,但這幾位男爵還是第一時間就去購買了,而且買的還不只一個。
論性價比肯定是划不來的,因為就憑着那微薄的歲俸,幾十年也差不多堪堪回本而已。
可男爵們是生意人,都會算賬。
這筆錢雖然現在看起來虧了,但是長期來看卻是一個最大的保障,總比讓兒孫們直接揮霍浪費了的好吧?
相當於這筆錢我一
第四百零七章 誰當為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