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廣告1 一個殘酷的事實就是,開元末年以後,李隆基改變大唐軍制,將大唐分為十個軍鎮,每鎮設節度使,十大軍鎮擁兵過甚,總兵力達到五十萬左右。筆神閣 m.bishenge.com
而大唐國都長安,雖有著名的「長安十二衛」拱衛都城,但十二衛兵力合計才八萬人。
也不知李隆基從哪裏冒出來的蜜汁自信,總覺得開創了開元盛世,大唐國都便固若金湯,天下百姓有飯吃,有衣穿,怎會造反?既然不會造反,長安何須太多兵力拱衛,平白浪費糧食,不如將這些兵力全部發往邊鎮,讓他們為國戍邊,開疆闢土,豈不比在長安無所事事浪費糧食強得多?
李隆基大抵便是出於這個想法,於是長安的總兵力才區區八萬人。
直到安祿山叛亂,李隆基終於察覺這個要命的問題了。
叛軍已渡過黃河,顯然是衝着長安來的,長安是大唐國都,都城若陷於叛軍之手,天下人心俱失,以訛傳訛之下,說不定百姓們都會以為大唐亡了。
郭子儀的諫言很有道理,必須馬上調兵勤王,必須守住長安,否則問題就大了。
「大唐十大節度使,安祿山已竊其三,剩餘的七大節度使,不知可有勤王者……」李隆基神情灰敗,黯然嘆道:「節度使久沐天恩,然天子有難,能知恩圖報者有幾人?」
郭子儀沉聲道:「陛下,老臣以為,除了安祿山賊子,大唐其他的節度使都是效忠大唐,效忠陛下的,安祿山起兵突然,叛軍推進太快,陛下當速速決斷,否則長安有被叛軍攻破之虞。」
老成持重的陳希烈也道:「安祿山叛唐的消息已傳遍長安,長安臣民正惶恐不安,天下人的眼睛都盯着陛下,臣請陛下振奮精神,拿出當年闖宮誅韋逆之氣勢,將叛軍平滅於長安城之外。」
李隆基滿心惶恐不安,年已老邁卻被最信任的臣子背叛,帝王意氣一朝喪盡,此刻已是心灰意冷,被兩位老臣勸慰幾句後,李隆基終於打起了精神。
再怎麼年邁不堪,再如何心灰意冷,祖宗留下的社稷不能丟,他這個大唐皇帝更不能消沉,親手開創了盛世的帝王,若晚年驟然變成了亡國之君,寫進青史里會被後人唾罵嘲笑幾千年。
「兩位卿家說得對,朕必須要振作,高力士,傳旨各大節度使,命他們盡起麾下兵馬,火速開赴長安救駕勤王,尤其是離長安最近的隴右和河西兩大節府,命他們速速率兵回京,不得片刻耽誤。」
高力士躬身領命。
李隆基又道:「國忠,長安國庫以及各地官倉所餘糧草若何,可有詳數?」
楊國忠道:「國庫所余不多,但能支應得起二十萬兵馬三月所用,趁這段時間緊急調撥京畿道,山南道,江南道,淮南道等各道官倉糧草,經漕運大運河運抵長安,若長安能固守三個月,時間上大致是夠的,各道官倉糧草若至,足可撐應四十萬大軍一年所需。」
李隆基心頭稍定,緩緩點頭。
親手開創的盛世,終究還是有可取之處。天下糧食相對富足,朝廷有底氣支應得起一場大戰,這便是盛唐的底蘊。
陳希烈補充道:「老臣以為陛下還應頒一張安民告示,以安臣民之心,並傳檄天下各道各州,細數安賊之罪,明示天下士子百姓勿附賊逆,除賊擁唐,還有,頒嚴令禁止商賈炒漲糧價,擅自抬高糧價者立斬,三族連坐。」
李隆基點頭,將郭子儀和陳希烈的建議採納。
郭子儀又道:「陛下傳旨各州各軍鎮開赴長安勤王,但也不能完全指望他們,若安賊兵馬推進神速,恐怕等不到勤王大軍,老臣以為,可就地招募長安附近百姓士農商賈青壯,組建團結兵以應大變,長安武庫兵器足夠,就地招募者操練一月半月勉強可用,總之,事急關頭,一切從權處置,不惜代價以守住長安城為首務。」
李隆基緩緩道:「諸卿所言甚善,朕皆準也。」
頓了頓,李隆基忽然露出黯然之色,道:「朕這些年犯了不少糊塗,其中最大的糊塗便是錯信了安祿山,此皆朕之過也,而致社稷遭難,江山蒙塵,朕對不起祖宗,對不起天下士民,若能順利渡此劫難,朕定齋戒沐浴,進太廟請罪,從此做個納諫采言的明君
第四百三十一章 選將之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