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廣告1
要是唐僧的佛法也這麼有趣的話,估計也不會門可羅雀了。唐僧的唯識宗學派高深莫測,曲高和寡,枯燥乏味,根本吸引不來信徒。雖然他說得很有道理,但群眾不喜歡,群眾就喜歡頓悟,平時照吃照玩,並不耽誤,但有朝一日頓悟就能成佛了。
傳遞知識的大師最重要的就是要會講故事,諸子百家能廣為流傳可不就是因為他們善於講故事,作類比麼。不會講故事,只會枯燥地講道理,根本沒法流傳。甚至西方教最流行的也是機鋒,什麼拈花一笑,頑石點頭,指月之指,風動幡動這種趣味小故事。
甚至是到了王陽明的時代,也有山中觀花這樣的故事。至於到了清朝,就算是提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家、思想家顏元,也因為沒有什么小故事,而不為人所知。
清朝的士人對宋明的思想界是進行批判的,因為滿清入關,士大夫的存天理滅人慾被動搖了,士大夫到底能不能保家衛國,到底能不能承擔一個國家的治理?顏元在明末清初就要回答這個問題,那就是士大夫到底還行不行?
行,是為什麼?不行,又是為什麼?
總之他反對玄學,古訓等賣弄學問的學習態度,而是支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學習方式,最終他反對的並不是士大夫,而是反對士大夫從宋到明建立發展的思想,認為到了明末士大夫階級不但不務實事而且戾氣很重,所以才導致滿清入關。
其實真要反思大明滅亡的話,士大夫階級才是應該被推翻的,畢竟士大夫階級可是財富的主要持有者。
所以顏元的說法就是士大夫,行;士大夫思想,不行。所以要推行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型士大夫思想,這樣才能繼續維持國家的發展。最後大清算是接受了這種說法,也就和原來的士大夫階級達成了協議,士大夫就可以在清朝繼續下去。
到了之後,清朝士大夫就開始瘋狂批判『存天理滅人慾』了,一方面是因為現在士大夫早就代替了貴族,另一方面批判宋明思想也是皈依者狂熱,不批判宋明思想,怎麼讓大清知道士大夫現在是死心塌地跟着大清,而不是懷念大明呢?
總之這些事情都說明一個好的思想家想要被人熟知,最好就是善於講故事,不然就算再厲害也是默默無聞,不被人熟知。
唐僧的學問很高,奈何無法寓教於樂。從他在西遊的過程中的行為也能看出佛法在他心中是神聖的東西,就應該嚴肅對待,怎麼可能通過亂七八糟的小故事來解釋禪機?他是不會這麼做的。
所以最後唯識宗最後淪為了小眾,唐僧也被後來出現的文盲慧能打敗。慧能大師有個優點,那就是他是文盲,他完全是按照自己的理解來解構佛經,和唐僧照本宣科是完全不同的兩種風格。
大唐這個時代還是文盲多,而且就算是有學問的人也不見得就願意花費時間在唯識宗學習這種彎彎繞繞,而且有大量西方教專業名詞的學問上,學起來和高數一樣難,誰樂意啊。
唐僧並不知道未來自己的唯識宗會敗在一個文盲手上,此時他是意氣風發,覺得完全可以在大唐光耀佛法,讓大唐百姓都通過學習脫離苦海,早登極樂。他是有自信的,認為只要自己把西天的佛經翻譯過來,就能讓所有人都前來學習。他實在是高看了大唐人對學習的熱愛,大唐人熱愛的是洗澡和看戲,學習還不能排在洗澡前面。
從東漢開始,就有專門的洗澡節假日,休沐。
延續到大唐依舊有這個節假日,有時間不如去洗澡,沒必要學習這麼複雜的佛學。
唐僧在回憶取經的時候,他的三個徒弟正在芸姚家裏胡吃海喝,也在聊西遊的事情,當然在他們看來西遊就是個麻煩,唐僧完全是增加工作量的負擔,有時候很容易就解決的事情,被唐僧搞得很複雜。
大師兄,二師兄,你們可不能在師父背後編排他。」
「知道知道,就是說說而已。」孫悟空也不會編排唐僧,因為
第六百七十九章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