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眉皺眉不已,蔡鞗嘆氣道:「太祖、太宗兩朝,朝中宰相無一人是江南之人,真宗之時江南宰相者兩人,仁宗時,或是為了重視江南民心歸附,驟然增加九人,到了如今,江南……包括川蜀為相者,共計二十一人,江北為相者四十人。」
「太祖、太宗之時,江南尚未納入宋國,或是初被納入,江南之人未能登閣拜相尚屬正常,除去太宗、太祖之時十五名宰相之外,江北為相者亦有二十五人。」
蔡鞗說道:「仁宗時,為宰相者二十三人,江南者十一人,江北為相者十二人,江南、江北各半。」
「仁宗皇佑元年,歲入一億兩千六百二十五萬,出所無餘; 英宗治平二年,歲入一億一千六百一十三萬,支一億兩千零三十四萬,虧空一千五百萬貫,故而方有神宗之時熙寧改革。」
「熙寧改革以王安石為首,神宗之時,宰相十人,江南者六人,熙寧改革失敗,哲宗時宰相十二人,以司馬光為首的元祐黨人執掌朝政,江南、江北各六人為相。」
「到了我朝,至今已有七人為相,江南,包括老蔡太師,已有五人江南之人。」
蔡鞗嘆氣一聲,說道:「娘親看着這些宰相們,可以看出些端倪來,大宋朝的朝堂上總體來說還是北方政治,但隨着時間轉移,即使是陝州司馬光為政時,南北宰相也是平分秋色,此時的大宋朝的政治在逐漸轉向南方。」
「當國家政治由北方政治逐漸轉向南方政治的時候,在孩兒看來,也是國家逐漸衰落的象徵,道理很簡單,哪裏的人向着哪裏。」
「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國家,威脅從來都是較為貧瘠的北方,北方多災且地貧,需要更多的關注和投入更多的錢財,只有北方政治時,偏弱的北方才能得到國家更多的關注,所以孩兒以為,當政治偏向南方時,國家不可避免的就會走弱,就會出了問題,這與文治昌盛與否沒有太多關係。」
蔡鞗嘆氣道:「老蔡太師為了權勢,就必須為大宋朝弄來更多錢財維持朝廷的收支平衡,就必須更大程度搜刮民間錢財,也必然會給蔡家帶來滅頂之災,畢竟搜刮的越多,民間的怨恨就越多,蔡家也只會是官家的犧牲品,用蔡家老小的命來平息民憤,當然,老蔡太師也不是吃醋的,三舍法便是為了保存蔡家的一條道路,同時官家也很滿意。」
「老蔡太師不是蠢貨,官家同樣也不是,孩兒說了,文人士子分南北,這是天然的隔閡,但三舍法將天下所有學堂收入囊中,都成為了大宋國官辦學堂,至少都在官府名下,由官府親自督理學堂之事,如此也就沒了所謂的南北一說,都是朝廷的學堂,都要以大宋國為利益的龐大群體,算是『先國後家』的利益群體。」
「哪裏人偏向哪裏,孩兒之所以說朝廷是北方政治,就是因為北方政治更符合國家利益,因為北方安穩,國家對北方付出的較多,北方才不會出了問題,北方安穩則天下無憂,也就是說,儘管北方政治下的文人心有私心,但這種私心本身就與國家利益相符。」
「三舍法,朝廷控制的無數學堂,朝廷自然培養符合朝廷,符合國家利益的龐大群體,從這來看,官家也沒理由拒絕,一旦成功,獲利最多的還是朝廷,還是當今官家,如此之下,官家又有何理由來反對?」
「朝廷收取百姓賦稅,從百姓兜里掏錢,朝廷與百姓之間也是天然對立的雙方,文人士子雖有『學得文武藝,售賣帝王家』一說,但文人本質上依然還是百姓中的一員,可一旦官府直接控制了所有學堂後,文人就已經站在了朝廷的一邊,與普通百姓站在了對立一面,也就沒有了南北之爭,即使有,在以國家為利益的前提下,南北之爭,地域之爭要弱化了很多,同時這些控制住了的文人也會努力為朝廷任何無恥事情進行辯解,或許……或許這才是官家看重的地方,才會支持老蔡進行三舍改制。」
蔡鞗咂巴了下嘴,說道:「此事一旦坐實後,官家為了避免老蔡將天下學子收入囊中,或許老蔡會再次離開朝堂也不一定。」
蘇眉微微點頭,算是認可了他的話語,聽了最後一句時,又是一愣。
「這個世界沒人是傻子,尤其是沉浸在官場多年的老狐狸,僅從三舍法來看,老蔡太師就有再次致仕的充分理由,人在政在,人離政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