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6章 以民為本聖天子
文華殿中,天子清朗的聲音迴蕩四周,令得在場的一眾大臣,都不由自主的端正起了態度。
自從土木之役以後,朝局紛亂,群臣和天子之間雖然說是磕磕絆絆,但是,終歸是漸漸磨合出了節奏。
對於在場的一幫老大人們來說,他們這兩年掌握的一個很重要的道理就是,要跟着天子的方向走。
雖然說天子是以藩王登基,但是,從登基以後呃種種表現來看,毋庸置疑,天子早已經有了一套屬於自己的政治理念和施政方針。
從一件件朝政事務的處理當中,老大人們其實也漸漸總結出了一些處事的原則和天子的底線。
而這些,是在朝堂上進行政治鬥爭的根本。
上次陳循在殿上發難,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那場早朝,對於大多數的人來說,都是霧裏看花,只覺得裏頭深不見底,捉摸不透一眾重臣大佬們的立場謀算。
但是,對於現在在場的這些人來說,他們心裏卻是跟明鏡一樣。
陳循之所以敢先罵吏部,再明目張胆的對上內閣,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摸准了天子的脈搏。
朝野上下風氣不振,已非一日。
一方面,是因為當初王振擅權,慣於用各種手段剷除異己,朝中不少忠直之臣,或被罷斥,或被殺害,能夠留下來的,多是明哲保身之輩。
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土木之役死了太多的大臣,這才兩年多的時間,遠遠不足以恢復幾乎斷代了的文武大臣。
這一點,在勛貴當中體現的最為明顯,但是事實上,文臣這邊,其實也沒有好多少,哪怕在土木之役後,朝廷對於銓選的標準已經一放再方,但是如今的文臣一脈,也仍然處於青黃不接的狀況。
這種情況下,朝廷又有一樁樁的大事亟待解決,單是維持朝局的正常運轉,已是不易,何況再談官場風氣?
但是,這種情況肯定是暫時的。
以這些老大人們對天子的了解,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天子的施政方針的話,那麼毋庸置疑,是以民為本。
雖然說,他們沒有聽到朱祁鈺對杜寧說的那一番話,但是到了他們這等地步,自然會自己去看。
自天子登基以來,所作所為,皆是以朝廷社稷為重,以百姓民生為念。
不提迎回太上皇,命太子出閣這種象徵意義更大的事,單說實事,無論是匠戶改制,修築大渠,還是開放互市,整飭軍屯,這些事情固然是為了解決當時面臨的某些困境,但是更要明白的是,如果不是天子堅持,這些事情原本都不必如此大動干戈。
要修復邊牆,那麼加征一部分徭役,再選緊要關隘優先營建,其餘隘口先放着便是,反正,紫荊關之戰後,瓦剌也是元氣大傷,短時間內,不可能再起大軍,南下攻明。
當然,這些小關隘的邊牆不修,那些小股的部族劫掠,百姓抵抗起來,就比較困難了。
可是,從大局出發,朝廷也難,百姓們的日子一直都是這麼過來的,再堅持堅持便是,等過上幾年朝廷寬鬆了,自會慢慢修復邊牆的。
完全沒有必要大動干戈,甚至要改掉朝廷長久以來的匠戶制度,只為了在儘量少加徭役的情況下,用最快的速度修復邊牆。
以土木之役後的國庫枯竭狀況,朝廷上下,完全不會對此有何異議。
但是,天子要做!
因為邊境的百姓,也是大明的子民!
黃河泛濫,是朝廷多年難以解決的問題,沙灣口幾乎是年年築堤,年年決堤,年年賑災。
即便是太上皇在位,國庫豐裕之時,想要讓黃河改道,從無到有修築一條大渠引水入沁,也不是容易下的決心。
但是,天子卻偏偏不肯蕭規曹隨,硬是在國庫一窮二白的狀況下,壓着戶部撥銀出款,將大渠修了起來。
還有開放互市,固然是因為當初和脫脫不花有約,但是,又何嘗不是不想苛徵稅賦,勞苦於民。
互市現在雖由皇店代理,但是,進到國庫的銀子是實打實的,若沒有這些銀子撐着,要做這些大事,不知道要加多少苛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