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廣告1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讀書都 m.dushudu.com
杜牧只感慨南朝寺多,卻不知四百八還不夠北魏的零頭。
北魏官方史載:高祖(孝文帝)遷都鄴城,洛陽餘寺四百二十一所。
至西魏時:京師東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戶十萬九千餘,合有二百二十里(坊),寺有一千三百六十七所。
意思是洛陽城中每一個方圓約一里的小型社區內,至少有四座寺廟,每七八十戶百姓就要供養其中一座。
這才是洛陽一地,數年前任城王元澄給當今皇帝奏章中寫到:略而計之,僧尼大眾戶二百萬矣,其寺三萬有餘
而大魏官方記載的全國民戶也才五百餘萬戶,等於三分之一還要多的百姓不事生產,要靠國家、朝廷、百姓供養,這是什麼概念?
與之相比,奏章中還提到的「妃主晝入僧房,子弟夜宿尼室,像塔纏於腥臊,性靈沒於嗜欲」之類的影響和危害幾乎都可以忽略不計。
長此以往,國將不國,不亡才見了鬼?
李承志暗嘆一聲,又問道:「今日初幾?」
便是和尚尼姑也多,也不至於全涌到街上來,這分明就是在過什麼節日。
李協掐指算了算:「秉郎君,今日五月廿七!」
李承志恍然大悟:怪不得,原來是佛道兩教逢七必會的「小廚會」,就如後世的廟會一樣。
而像這種大型聚會,不到結束內城是絕對不會開門的,所以此時進內城已成了奢望。
李承志無奈,只好將馬匹車駕寄存在城外驛站,讓李協帶着幾個人看守,又帶着李睿和三個護衛遊玩了起來。
只當是逛街了,幾個人隨着人流漫無目的的晃蕩着。
人很多,粗布麻衣有之,錦羅玉衫的也不少。路過之處,時不時的就有搖着團扇的貴婦或是小娘子盯着李承志猛看。膽大一些的還會給他拋媚眼。
李承志看的咂舌不已,暗暗感慨着南北朝風氣之開放。
好吃的東西也挺多,蜜桃鮮杏,果脯肉乾、梅酒奶酪琳琅滿目。李承志還看到了幾個拿貽糖吹糖人的。
他們一直都在往東走,走着走着,李承志突現發現了不一樣的地方。
越往東,離內城越近,和尚尼姑就越少,行人也越少,直至三丈寬的官道上都能跑馬車了。
往前一看,原來是臨近內城牆下已沒了和尚的法台,反成了道士的道壇。
法壇不多,也就三四座,怕是連和尚的十分之一都不到。
也別說雜耍了,連聲吆喝聲都聽不到,台上的道士女冠雖然在施粥,但個個神色冷清,連句多餘的話都沒有,頗有一副「你愛來不來」的模樣。
台下的信眾更是少的可憐,竟連受粥的乞丐都沒幾個。
李睿萬分不解:「兩邊差別怎如此之大?」
李承志想了想,覺的解釋起來太麻煩,索性不作聲。
一是兩教主張的理念不一樣,二是信眾的階級構成不同。
道家主張清靜無為,超凡脫俗,渡的只是自我,玄奧不說,受眾面還窄。
再加新天師道走的是上層路線,清高的一批,收的都是門閥貴族子弟,能有多少信眾?
佛教卻講究普渡眾生,更有來世福報,榮享富貴的輪迴學說,通俗易懂,老百姓一聽就覺的有盼頭。
再說通俗一點:以這個時代的平均壽命而言,到了可辯是非之時,差不多也是土已經埋到腰、一眼就能望到頭的年紀,你讓他信道教的今生,還是信佛教的來世?
兩者間的差距一下就被拉大了無數倍。
也就只有官當到了頭、錢多的花不玩、家裏的女人多的怕是連名字都記不全、只要是能想到花樣全都已經玩膩了、感覺精神生活極度匱乏貴族階級才會喜歡道家的調調。
這也是南北朝時期,貴族階級中玄學極其興盛的原因
也沒什麼可逛的了,再加這裏離內城也近,城門一開就可以進城。李承志就想着找處地方坐着等一等。
道壇底下就有粥棚,還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