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廣告1 入夜,淋淋漓漓的下起了雨,雖不大,卻整整下了一夜。文字谷 www.wenzigu.com而天還未亮卻又放晴。
天空湛藍如鏡,空氣分外清新,四野煥然一新。
百餘甲騎護着李承志,信馬由韁般的往東行進,李承志坐在馬上,只穿着一件貫衫,甚是清涼、
李松還在回味着昨日的立學大典,他總覺李承志有些虎頭蛇尾。
謀劃那般久,更是不惜讓任氏暴露與眾目睽睽之下,郎君最後卻沒殺一個人?
便是殺歡送儆猴,也該砍幾顆腦袋才對
李承志耐心解釋道:「不要只知道打打殺殺,強權固然可震懾人心,但只是一時,而非長久之計」
自商周起,到清為止,這二十四朝為遏止朋黨,削弱強權階級,不知掉不多少腦袋,流了多少血,但又能怎樣?
不敢說每一朝都因此滅國,但至少有七成以上,都亡於無法調和的階級矛盾。
借用後世極為經典的一句話:只有是有人的地方,就一定會有階級。
這是一個亘古性的難題,不管再過多少年,無論奇才到何種程度,都絕對無法解決,李承志自然清楚,他也不會例外。
他能做的,只能緩解,調和,儘量制定及留下完善的制度,以遏止及避免更大的矛盾產生。
而今日之行,便是為此而來
出衙也就兩刻,一行便到了合黎山北的弱水西岸。李承志到河西後,令李松召集民夫,在此開鑿了一條支渠,又造了一座紙場。
李松也罷,李始良也罷,包括隨行而來的那些士子,大都不理解一座紙廠與李承志口中所說的階級矛盾有何干係。而偏偏李承志又不好解釋。
但畢竟之後才發生的事情,並無典故借鑑,更無舊例可依。就如他清除門閥,抑黜世族,哪怕將道理說出花來,也無人能懂。
那就索性不解釋,只需要執行就好
門閥之所以成為門閥,世家之所以能成為世家,最根本的原因,是因為他們掌握着知識,且視如性命,敝帚自珍,除本家子弟外,絕不輕授與人。
這與後世那句「教會徒弟,餓死師傅」是同樣的道理。
而統治階級也並非不知道門閥世家的害處,遠的不論,只說南朝蕭洐與北朝元恪這一對同時期的皇帝,為限制門閥做了無數努力,但為何收效甚微?
李承志以為,要麼就是這兩個皇帝沒有抓住重點,要麼就是雖心知肚明,卻裝聾做啞。
無非就是大力推廣,普及知識,但相應的,新的問題又出現了。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一句話,絕對不是說說而已。
如果還不理解,可以看看清朝的奴性教育,愚民政策。
所以李承志懷疑,蕭衍也罷,元恪也罷,皆是有意為之:只治標,不治本。
之後的楊隋雖汲取了南北兩朝的經驗教訓,但步子邁的太大扯到了蛋,最後落了個成也門閥,敗也門閥。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李唐也不敢一蹴而就,只能溫水煮青蛙,是以舉唐一朝,政治也罷,科舉也罷,依舊沒有擺脫門閥的掌控,公平也只是相對而言。
再之後,黃巢大殺特殺,但還是未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只因框架還在,不論是隋是還是唐,對寒門的限制比世族的還要多,更別說教化萬民,所以就如原上野草,燒之不盡。你就算殺光舊有門閥,但凡新朝建立,必會有新的門閥誕生。
反而到宋朝時,為何門閥突然就銷聲匿跡了?
李承志認為,一是有賴於先賢,如楊堅創立科舉,如李淵、李世民對郡望世家的限制,如武則天對門閥的打壓,黃巢對貴族階級的屠殺等等。
但究其原同,還是因為宋朝造紙術並印刷術的成熟,使文化儘可能的普及到了底層,繼而推動科舉制,使庶族與地主階級壯大,替代了門閥。
雖然依舊不能從根本是杜絕階級矛盾的產生,依有壓迫、剝削,但至少不用像印度一樣,底層活的連豬狗都不如
白紙上才好作畫。
如今河西正是百廢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