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速中文網 > 軍事小說 > 大魏春 > 第六五九章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第六五九章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測試廣告1    李承志何嘗不知道不能一杆子將一船人都打翻的道理?

    但世家之間盤根錯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豈能輕易就區分出誰好誰壞?

    若是公允而論,楊氏不一定就是壞的。筆神閣 m.bishenge。com就如李承志從來都不認為自己有什麼地方的錯的,這是同樣的道理。

    不過是立場不同罷了……

    曾記何時,李承志也曾幻想過,祖居李氏出自關中,又有李韶為他張羅奔走,若起事造反,便是不敢明目張胆的響應,至少被元恪欺壓近十年的關中世家,十中六七會暗中支持。

    但終是被李韶澆滅了幻想:世家之間,只講利益,不論對錯。

    甚至坦言:若非他早看出李承志鷹顧狼視,雄心勃勃,絕非吳下阿蒙,豈會冒着抄家滅族的風險,自李松率白甲戰兵遠遁西海之時,就為李承志百般遮掩,之後更是盡力奔走?

    無非便是他慧眼識人,提前在李承志身上下了重注。所求者自然是助李承志事成之後,隴西李氏又能延續數代富貴。

    而如弘農楊氏,李韶說的更是清楚:楊播、楊椿、楊津三兄弟各有雄才,但世受皇恩,俱是忠毅謙謹、恭德慎行之輩。

    說直白些,楊氏因馮太后而興(楊播三兄弟與馮太后是表兄弟姐妹,馮太后時三人皆在宮中任內臣),至孝文帝時而盛極一時。雖宣武朝時被冷落數年,但元恪並未趕盡殺絕,楊氏並未傷筋動骨,但等良時一至,便能興盛如初。

    便如楊舒、楊鈞,但等元恪駕崩,便扶搖直上。若非兵戈搶攘不止,八方風雨不斷,其餘兄弟起復也只是遲早之事。

    是以不到萬不得已,比如關中烽火遍地,比如朝廷搖搖欲墜之時,楊氏絕不會附逆。不然,於公便是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之徒

    於私:楊氏一朝三侍中,門生故吏遍佈天下,更執關中世家牛耳數十載之久,勢力盤根錯節,豈願久居人下?

    所以楊舒隨李韶招撫西海之時,百般套李承志的話,問他何時起兵,何是舉旗。

    又問他是從北到南,先經西海謀取六鎮、北地,還是從西到東,渡大河,占隴西與秦梁二州,繼而圖謀關中。

    但李承志總是顧左右而言他,稱為時尚早,只能且行且看。


    而楊舒一番言論,更是如一盆冰水兜頭澆下,絕了李承志最後一絲念想。

    如今,便到了朝廷搖搖欲墜之時,只要等李承志除了崔延伯、邢巒、元遙、奚康生這幾個心腹大患,便等於絕了朝廷的最後一絲希望。

    又值朝廷與西海兩敗俱傷,也該是楊氏露出獠牙的時候了。

    甚至連藉口都有了:若征李承志,便是替天行道,平叛逆賊。若征朝廷,則是清君側,為國除奸,簡直是兩全其美。

    而前提是,要讓朝廷與西海儘可能早的打起來,楊氏才好坐收漁翁之利。

    所以,李承志還有何必要與楊舒虛情假義,虛於委蛇?

    與其日後處處提防,擔心哪一日被楊氏從背後捅上一刀,反不如就地翻臉,是友是敵分個清楚。

    這只是其一,其二則是:朝廷迫於無奈,只能如巨大的血蛭一般,無窮無盡的盤剝關中。

    而楊氏受聲名所累,只要李承志不動,就只能任朝廷壓榨。所以根本不用李承志殫精竭慮的謀算,只需等下去,朝廷遲早都會替他除了這個心腹大患。

    所以,只需等就行了……

    心中轉着念頭,李承志又問着崔光:「尚書與寺卿談的如何?」

    「如今他為國之砥柱,我卻已附逆從賊,自是道不同不相與謀,還能如何?」

    崔光黯然一嘆,神色更見蕭索。

    李承志自然知道他心結所在:二人本就是表兄弟,幼時皆因家貧,連書都讀不起。

    後又突逢兵禍,二人被魏軍裹脅至平城(元魏舊都),又無一技之長,若非李沖(李韶叔父)慧眼識珠,兄弟二人險些餓死於街頭。

    自那時,兄弟二人便相依為命,相互扶持至今。

    這是整整一輩子,相互拿命換來的交情,怎可能說斷就斷?

    劉芳



  
眀志推薦:  諜海獵影  文娛之絕代宗師  
隨機推薦:  迪迦的傳說  我七個姐姐絕世無雙  道與碳基猴子飼養守則  夫人她馬甲又轟動全城了  
『加入書籤,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

搜"大魏春"
360搜"大魏春"
語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