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廣告1
第二十七章 格物致知
熊浹此刻認真起來,但是從整體上來說,還是準備不足。筆神閣 www.bishenge。com
周夢臣對這一次的準備,面面俱到。張居正作為陪練,閉門商榷了好幾天。該想的都想了,該做的都做了。
熊浹卻沒有這個想法。對於他來說,這一場不過是他對皇帝態度絕不認可的表態。所以,他並沒多少心思在這場爭辯之上。此刻的反擊,力道上還有些單薄。
周夢臣說道:「天大地大,道理最大。群星自然有無窮之多,但也逃不道理本身。以朱子格物致知之道,分株定理之法,縱然一輩子都無法窮盡星空,但是不能否認這道理不存在。」
周夢臣亂用概念。
理學之中的天理,與自然科學之中理論,是有鮮明的區別的。
所謂存天理,滅人慾。這個天理並不是牛頓三定理這樣的科學定理,而是更偏道德方面的君君臣臣。畢竟後者,不需要你存,他們依然存在。
周夢臣有意將這兩者混在一起。
這也是周夢臣一行的策略,拼命去蹭朱子的理論與熱點。畢竟大明而今心學,氣學等各種各樣的學說紛紛紜紜。但是朱子學依舊是大明的官方學說。
儒家理論的地位有多高。周夢臣在明代時間越長,越是明白。周夢臣很清楚一件事情,他直接對儒家學說發起攻擊。可以說是找死。好在儒家早就不是一個整體了,周夢臣只要將各方學說之中有利於科學發展的理論,一一拉過來,為自己所用。乃至於重新定義,至於他們本來的含義,周夢臣從來不在乎。
這就是所謂的六經注我。
反正這不是周夢臣發明的新方法。宋儒之中用這個辦法的不知道有多少?
熊浹說道:「格物致知何解?」
前文說過,當年平定寧王之亂時候,熊浹是有參與進去的,說起來也是小三十年前的事情了。但是熊浹也是見過陽明先生的。心存仰慕之心,雖然不能說是心學門人,但是對陽明先生的心學,卻是實實在在的讀過的。
王陽明與朱子之間的差別,就是由格物致知這四個字分開的。
格物致知,在朱熹的理論之中,格物致知雖然也可以說,是研究事物或者事實,能得到知識。但是朱熹並沒有專門方法,也就有了王陽明格竹子,弄得自己五癆八傷。從此認為朱熹的格物致知是錯,從此將格物致知演化成了致良知。從此另立門戶。與理學分道揚鑣。
這
四個字,是理學一大關礙之處。
甚至不僅僅是朱熹與王陽明之分野,明末劉宗周說對格物致知這四個字的解釋,古今有七十二家之多,可見作為朱熹的立論根基大學中的關鍵要點,天然是具有學術熱點與吸引力。
周夢臣說道:「小子敢不自量力,敢在此四字上,也曾效仿先賢,獨自格物,不過所格之物,就是這天道,故而才有所得,」
這是周夢臣早就準備好的,將科學方法-論說成格物方法與原則。
他稍稍總結出一些邏輯學原則,不需要太多。古人其實也是很講邏輯的,只是沒有人做出一個總結而已。然後將公理化的數學引入研究,用控制變量的辦法做驗證的可重複實驗,從而證明對錯等等。
這些都是中學或者小學都要學到的東西。
周夢臣此言一出,頓時議論紛紛,即便是夏言也擋不住。
就是剛剛說的,格物致知這四個字,是學術熱點,王陽明與朱熹兩位大宗師,都是在此事上有所發揮,在座各位有一個算一個,可以說都研究過,即便沒有研究過,也是了解過的
可以說都是行內人。
正因為都是行內人,都看得明白。周夢臣分明是托朱熹而言己見,他那一套玩法,在座各位誰不熟悉,八股文不就是托聖人之言而作嗎?只是,他們更明白,周夢臣說的好像有道理啊?
這一套完整的方法-論,精細程度,是當時沒有見過聽過的。
其中很多東西,都是值得探討的。
其實夏言聽了之後,也有幾分好奇。心中甚至暗道:「劉兄後繼有人。
第二十七章 格物致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