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壤歌中所描繪的情景,約莫是上古時期人們對最美好生活的全部詮釋,耕田而食,鑿井而飲,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天下沒有什麼事情,甚至連賦稅都不存在,除了交給中央運作的糧食之外而如果你是如山野之人一樣的獨居者,亦或是堯帝見過的野老們,那麼連這個貢糧都不需要給。
而且帝不僅不會懲罰你,反而看到你無憂無慮,他還很高興,因為這說明,天下在他的治理下,是人民欣欣向榮,無事安寧的。
這個時代,是只需要辛勤耕耘就可以沒有煩惱,好好的過完一生的時代,更不會出現「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的荒唐景色。
當然,不方便的地方肯定是有很多的,甚至會把自己暴露在山野群獸之中,但如果不在乎自己的生死,豁達而淡薄,獨居山野,與天地同生共死也未必不是一種好的選擇。
畢竟,在當前時代的人們,又怎麼可能知道後世兩三千年之後的事情與發展呢?
妘載的腳下,井水已經開始滿上來,但都是渾濁的泥水,當妘缶他們把妘載用老藤條拉上來的時候,妘載的下半截身子都已經被泥濘沾滿了。
「今天晚了,明天還要多帶兩個人來,咱們把濁水排一排,地下的泥沙清一清,再運送一些石頭來,就是上次升雕刻的,用剩下來的那些花崗石,都是上好的石材啊。」
妘缶目光動了動,忽然張嘴道:「巫啊,有個事情,關於升」
雖然大羿後來又表示自己要考察考察妘載,而妘缶認為讓中原的大英雄關注一下自家的巫師,或許對日後回遷中原有很大的幫助,畢竟大羿在帝放勛面前說話的分量是很重的,朝中有人好辦事。
當然,大羿還給他透露了一個訊息。
「帝正在考察有大德的年輕人才,我覺得載不錯,你覺得呢?」
這讓妘缶頓時有些手足無措起來,瞪着眼睛,腦殼裏一片混亂。
啥玩意?中原要禪讓了?!
變天了哇!
禪讓是中原諸「帝」特有的繼承方式,伏羲氏系,炎帝氏系,黃帝氏系,三個氏系行使的交接方法是不同的。
伏羲氏時,推舉有大聲望的大部族首領,政權更迭在一個小圈子內,並且這個部族首領一定要有貢獻,伏羲氏的天下,是以小圈子裏出現的大貢獻度來確定繼承者的。
有巢氏之前,屬於太古三皇的時期,即人皇時代,五龍氏系。
華胥氏承燧人氏,燧人氏承有巢氏,而伏羲氏承華胥氏,後譬如葛天,粟陸、女媧都是如此。
而當沒有出現大貢獻者時,政權依舊把握在上一代部族手中,便是「父死子繼,兄終弟及」。
譬如伏羲氏之後,政權就一直在伏羲氏、女媧氏內部更迭,至帝嬟移,帝師嬟,再至太昊,創立大風雨表,從此掌握最原始的天象觀察法。
炎帝氏系時,這個圈子擴大,不再以貢獻度為首領的排位,而是化為主要政權高層的內部更迭,這個範圍是不同氏而同姓者。
神農、烈山、大庭、中央、柏皇、赫胥、朱襄、無懷、陰康、共工(炎)、祝融(炎)等同屬於炎帝氏系的強大部族,皆為姜姓,都曾經擔任過天下共主的位置,共計兩脈一十四帝君。
而到了黃帝時期,這個內部部族的壟斷被截掉,即「血統至高,同姓同尊」的時代結束了。
黃帝時期,血統只是一個依憑,五帝開創了「公天下」的時代,即你有血統沒有用,你還要有聲望,要有大德,要有拿得出看得見的政績與人望,而且姓氏也不固定了,並非是「風」、「姜」便是至高無上。
三皇時代定下的一切規矩,從此終結,沒錯,終結者還是你黃帝老祖。
對黃帝來說,這「箭靶子」的稱呼是摘不掉了。
「當你找不到一件事情的出處,你可以說是我做的。」黃帝。
所以五帝時期為何會有「七帝君」,就是這個原因,帝摯與帝丹朱都曾坐帝位,行天子事,卻不被列入五帝,然而他們依舊有「帝」的稱呼。
同時,確定了考察對象之後,還要進行三年的觀察,五至十年的工作經驗,到了這個階段,上一代的帝會把候選人叫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