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和某某誰在打生打死,有人想待在旁邊看着又想暗中蓄積實力?別特麼做夢啦!
晉國從來沒有真正意義上完全信賴過哪個諸侯國,恰是這種提防讓晉國哪怕在與楚國的爭霸中失利,依然能夠坐穩中原霸主的寶座。
「如此,我等早遣臣屬而往。」眾「卿」進行了表態。
怎麼折騰小弟是一種學問,不想收拾為前提之下不能弄得太過火,又要恰到好處地折騰到某個小弟不至於國內民不聊生,免得小弟忍受不住跳反。
應該怎麼做晉國早就摸索出了一套規律,召喚小弟前來會盟就是一種很好的方式。
列國得到召喚,晉國每一次都會直接說明白小弟該帶來多少軍隊,個別時候還會強調軍隊裏面的「徒」和「羨」構成,極為特殊情況還將要求軍隊中有多少披甲的士兵。
可以將以上那個視為一種戰備等級,晉國會不會用到某個小弟的軍隊,會用到又該是危險程度有多大,等等之類的。
晉國對小弟的每一次召喚,其實都是在消耗小弟的國力。
畢竟,大軍一動就會造成勞動力減少,另一方面軍隊也將產生消耗。
晉國在某種層面非常講究,從不刻意將小弟的軍隊消耗在戰場上,有什麼困難都是晉軍自己上,撤退也是由晉軍來進行斷後。
列國都說晉國厚道,他們不願意承認的是,晉國不信任自家軍隊的戰鬥力罷了。
事實上,列國軍隊進攻不行的問題還算不大,晉軍隨後攻上去便是。
一旦列國的軍隊在撤退時擋不住追兵,他們則可能要一塊完蛋了呀。
呂武說道:「今次依舊不召莒國。」
作為卿位家族的陰氏負責齊國、杞國、莒國和大邾的邦交,莒國一再找死,去年又做了更找死的事情,已經被提出「朋友圈」並拉黑了。
莒國上了晉國必須征討的名單,國君和其餘「卿」當然認同呂武的觀點。
有那麼一件事情多少有點尷尬。
秦國先找趙武做好了邦交手續,等於秦國跟晉國的邦交今後歸於晉國卿位家族趙氏負責。
後來,呂武率軍打崩了秦國並成為執政,不代表秦國在晉國的邦交權利轉移到陰氏手裏。
說明白通透點,沒有經過正常合理的手續之前,秦國跟晉國的邦交處置權就是在趙氏那邊。
所以,晉國卿位家族中負責通知秦國前來會盟的是趙氏。
關於這一點,呂武絕對會做出處理,不會留下這麼一個隱患。
什麼隱患?如果某一天趙武邀請秦君惠來會盟,秦君惠到場之後突然哭訴或發難,身為秦國執政又是晉國「卿」之一的呂武會不會難堪?
也許並不止是難堪那麼簡單,甚至有可能讓陰氏取代趙氏嬴姓成為秦國之主的事情破產。
「大良造。」趙武出了帳篷追上呂武,稱呼方面很有講究,又說道:「秦國會盟之事,請姐夫安排。」
先叫「大良造」就是點名為了公事,後面再喊「姐夫」則是表達親近。
呂武先點頭,再說道:「下軍佐,我意接手秦國邦交,不知你意下如何?」
這種場合來提這事有點不合適,時機卻無比的正確。
趙武稍微一愣,遲疑說道:「姐夫為秦國『庶長』、『大良造』,再接手秦國邦交……」
是呢。
呂武是晉國的「卿」之一,又是秦國的執政,不需要進行一些避嫌的嗎?
趙武的意思是,他不會幹涉秦國內政,同時不會幹出一些讓陰氏覺得不爽的事情。
那麼,由趙氏負責秦國的邦交處置權能讓呂武避嫌,是不是一件極為有利的事情?
在這個過程中,趙氏能夠與陰氏達成一些合作,雙方又能合情合理地接觸,不好嗎?
呂武覺得趙武是在想屁吃,陰氏不可能在秦國身上留下什麼破綻,用不着誰來做人情。
沒有從裏到外掌握秦國,哪天出了事,呂武該躲在哪哭?
趙武見呂武沒說話只是靜靜地看着自己,心裏怎麼想的不清楚,嘴上說道:「姐夫所提之事自然可也。我自會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