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氏的重心會一直放在西邊,也就是秦國的身上。這個是無論怎麼樣都不會改變的家族策略,直至最終完成陰氏取代趙氏嬴姓成為秦國之主。
在這麼一件事情上,做事的手法不能太粗糙,也就是幹得太過於明顯,呂武應該表現的是權臣的一面,並且還要能夠帶着秦國奮發向上。
作為一個權臣不能只光發揚跋扈,沒有給予其他家族好處。僅是單純依靠威壓,必然要面對物極必反的局面。
把控朝政是一方面,能給大多數人帶來好處則會受到愛戴,能帶領國家積極向上就不是單純的權臣。史書上將這種人稱呼為「中興之臣」或「名臣」。
呂武當然不是要當秦國的好臣子,要的是當秦國的主人。
他還需要小心翼翼地處理好晉國與秦國的交流,明擺着在遇到一些事情的時候,儘可能的滿足晉國的需要,又不能讓秦國只吃虧。
這一點很難,非常難!
話說回來,陰氏為什麼不乾脆搬到秦國?這裏面只有一個理由,晉國為當世霸主,秦國只是強國之一。
直白一點就是,呂武是晉國的「常務卿大夫」之一,才能沒有太大的難度控制住秦國。
換作呂武的出身和實力都在秦國,沒可能控制住晉國,甚至能不能在晉國有所作為都不好說。
強國的強權人物操弄小國屬於理所當然;小國再強又能強到哪去?想朝霸主國伸手的最大可能性是被一巴掌拍死。
這個邏輯關係絕對不能亂,亂了就是反智。
因為不能太過份的破壞禮儀制度,呂武雖然成為秦國的執政還是要依着規矩做事。
所以,呂武在秦國的封領得來都有緣由,必有其功業作為支撐。
他想要提拔誰,那人也必須有功勞作為基礎。
這一套規則絕對亂不得!
有些人沒有絲毫緣由地給自己加了無數的光環,殊不知那麼干是在給自己拆台,想再將台子搭起來則是千難萬難。
只是單純追求爽,破壞也就破壞了,某天台子塌了自己跌死拉倒。
呂武不是為了去秦國爽一波,一旦將規則破壞得乾乾淨淨,接收爛攤子的會是陰氏。
「好像有什麼不對?呂陽、陰陽,呂偉、陰偉。外面該怎麼稱呼他們?陽偉兩兄弟???」呂武一直以來真沒想過這個。
現在呂武其實能夠有相當多的前綴,一開始獲得「陰」地成了陰氏,成名也是以陰氏,後來再獲得「呂」地、「霍」地、「原」地、「溫」地,以上都能成為呂武的前綴。
那個「溫」地已經被呂武拿去跟趙武換了「楊」地,不再屬於呂武的封領之一。
現在呂武名下的封領非常多,「陰」地、「呂」地、「霍」地、「原」地、「楊」地算是開發完善的封領,後面又自行建立了「甘泉」和「呂梁」,還從狐氏手中搶了「蒲」,滅掉大荔之戎建了一個名為「陰晉」的「邑」,軍事控制了「侯麗」,近期再獲得農耕開墾不錯的「隨」地。
呂武在秦國那邊的封領則是「吳陽」、「郿」和「陳倉」。
那是多少塊封地?十四塊來着。
不看生產值,只光看封地數量或面積,會顯得太傻了。
當初的郤至單憑一個「溫」地就能養活兩個到三個「師」,某些貴族名下封地數量不少卻連一個「師」都養不活。
呂武名下以「霍」地的佔地面積最大,「陰」的出產卻能抵得上至少十個「霍」地。
所以,根據當前的科技水平而言,一塊土地有沒有價值,看的是能夠有多少糧食產出,並不是看佔地面積。
「溫」地那麼好,呂武為什麼要跟趙武置換「楊」地?那要看出發點是什麼了。
呂武要的是控制「新田」往東北的交通要道,也就是看中這一類的戰略價值。
趙武極度需要一塊產出好的封地。
如果「溫」地不夠好,趙武願意拿「祖宗之地」來換嗎?
他倆那情況屬於各取所需,沒誰吃大虧,也沒人單方面佔了大便宜。
說起來,趙武的前綴其實應該改為溫武,依然使用「趙」來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