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肯定會死人,呂武還沒有來得及統計己方各個家族的損失,以及列國那邊到底是個什麼情況。
可以預料的是經過去年和今年的戰爭,包括晉國在內的各國必定會傷及元氣,認真算起來僅到目前為止晉國的損失最大。
晉國這邊先是范氏與趙氏相攻,牽連進包括公族在內的太多貴族,一個個得個了身死族滅的下場;智氏跟韓氏開干,然後是荀氏下場帶着韓氏干魏氏,連着陰氏也下場。
打內戰這種事情,無論輸贏損耗的都是晉國的實力,區別是輸家輸個精光,贏家就看能不能從輸家那裏獲得養料了。
論起來宋國最為悲劇,趕路都能碰上洪水沖刷,一下子沒了快兩萬大軍。
那可是兩萬大軍,別說是宋國了,哪怕是晉國一下子因為天災損失兩萬大軍都要心疼,洪水沖走了兩萬宋軍該給宋國帶去多大的悲痛?
宋國舉國能有多少兵力?琢磨着最多也就七八萬,反正是湊不出更多合格的士兵了,一次遭遇洪水沒了四分之一,光是想想都要痛覺心扉呀!
最慘的卻是鄭國,遇到晉軍南下要攻伐不提了,國內遭遇到了叛亂,更是一舉讓都城「新鄭」失陷,連帶半數以上的城邑落在了晉軍的掌控之中。
這一次鄭國的下場很難料,即便是晉國不近一步與之為難,五氏叛亂將會使鄭國失去多少人口和城邑,一番戰亂下來的人口和經濟損失又會是有多麼的慘重呢?
「近十萬敵軍北上援衛,上軍將處會否有難?」士匄還有閒心去管中行吳那邊的事情?
呂武琢磨着:「有十萬那麼多嗎?」
要北上援救衛國的兩萬宋軍被洪水沖沒了。
楚國公子午出動了五萬。
齊國的晏嬰帶去三萬。
衛國自己則是有個萬餘。
明明就九萬左右,士匄非要說十萬,有點不嚴謹呀。
呂武轉念一想,怎麼都覺得士匄是有點幸災樂禍的樣子。
這一次晉國對南邊的用兵數量很大,算起來也是士匄自己昏了頭腦,一下子帶上十萬范氏私軍南下,正常的國戰不是這麼一回事的。
原先解朔和彘裘也就帶着不到五萬晉軍南下,再加上士匄帶來的十萬,出徵兵力達到了十五萬;後面呂武再帶着十多萬大軍南下,不過只帶着七萬的部隊去了「斗首」,其他都散出去攻打鄭國的城邑。
有交戰肯定會產生損失,晉軍這邊肯定沒有合起來二十二萬軍隊的規模。
光是彘裘率軍噴上楚國的「左右廣」,一戰沒了八九千士兵。
南下晉軍兩年交戰下來的折損再加上病患,先前士匄提到只剩下七萬有效戰鬥力,折了彘裘麾下的近萬,那就是只有六萬了。
到了「圉」這邊的晉軍有效戰力大約有十三萬?這個是呂武一番盤算下來的數據,到底有沒有這麼多還需要進一步核實。
「我乃跨境而戰,上軍將不然。」呂武說道。
他們當前所在的區域是鄭國的地盤,又處在宋國、曹國、陳國和蔡國的交匯地。
「圉」這邊離晉國本土從地圖直線來看超過五百里。
平面地圖的距離是一回事,實際趕起路來則是另外一回事,肯定不止是五百里這麼長。
如果是在其它年代,也就是到了無所不用其極的歲月,呂武傻了才會這麼勞師遠征。
哪怕現在交戰不會切斷補給線,呂武仍然帶上了充足的物資,怕的就是各諸侯國某個人腦子突然開竅,玩一手切斷晉軍後勤線的操作。
中行吳攻打的衛國跟晉國比鄰,他們又是平推的進軍路線,與本土的間隔不遠,無法以上軍將的身份徵調國中貴族出兵馳援,還無法再徵召家族的私軍參戰嗎?
換作是以前,中行吳哪怕是遭到戰敗也不會徵召家族私軍馳援,有了士匄出動十萬范氏私軍參與國戰的例子,但凡中行吳想要吞併或是控制衛國也該思路得到變通了。
所以了,呂武為什麼對北上援救衛國的各國聯軍不管不顧?可以是春秋人做事「專注」的原因,做什麼事情一件一件處理;也能是信任中行吳有能力扛住,乃至於消滅聯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