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解決問題,解決掉會製造麻煩的人是吧?思路上很直接,不能說是一種錯誤,然而真的秉承那樣的想法並且去做,無疑會成為一個蠢貨。
首先,一國之君不是那麼當的。一個只會用殺戮手段來解決麻煩的君王,落個殘暴的名聲事小,使得全國陷入恐懼則是大事。
真的鬧到全國上下都恐懼那名君王,又有誰敢對君王說真話的了呢?
另外,依靠殺戮來統治國家,絕對免不了變成君王與所有人都形成對立,好一些的發展趨勢是國家遭到割裂,壞的發展後繼則是鬧到眾叛親離再使得國家分崩離析。
「兒子愚蠢如斯,着實令為父如坐針氈。」呂武用詞很犀利,臉上則是呈現了哀傷。
呂陽愕然。
愚蠢?還氣得老父親快要吐血?
自己有這麼差勁???
呂武一度都要講出那句預言,也就是「亂我家者,必太子也」這句話。
現場一時間安靜下來。
幸好也就呂武和呂陽獨處,沒有旁人在場,不然早先關於君王與太子不和就有傳聞,再有眼前的這一幕被傳出去,漢國勢必會有所動盪發生。
「國有敵,為國之幸哉。寡人有敵,不敢使寡人懈怠。國有無能臣,民間無有忠烈,何唯君王可用之人?奸佞不可缺也!」呂武說道。
殺戮可以解決難題,也會製造出更多的麻煩。
缺少懷柔手段的一味殺戮則是必定會產生非常嚴重的後果。
現在沒有中庸之道,某些中庸策略也未必正確,但近乎於偏執的強硬絕對屬於錯誤。
呂陽多少歲了?早就到了能聽懂人話的歲數。
「父親不欲使舊有貴族於我家長久……」呂陽說一半被呂武抬手打斷。
「解氏於我有大功,殺之,滅之?」呂武問道。
呂陽一時間不知道該怎麼回答。
以國家需求來說,漢國不需要有強大的家族,甚至應該發現一個就滅掉一個。這個是為了避免國祚遭到篡奪,玩一手未雨綢繆或叫先下手為強。
那麼,漢氏子姓能把解氏滅了嗎?很明顯一旦真的那麼做,漢國馬上就要出現貴族大舉逃國的事件。
呂武一直以來都在避免和平接收他國貴族,為的就是想讓土地和人口儘可能地掌握在國家手裏,不是成為某個貴族的封地。可是他從來沒有要將解氏滅掉的想法付之行動,一兩代人內還因為需要做給其餘的人看,甚至只能對解氏進行特殊的優渥照顧。
呂陽說道:「解氏唯有富貴不過三代可行。」
是吧,解氏自己沒有干找死的行為,漢氏子姓只能從解氏的後代入手,不給予有立大功的機會,慢慢讓解氏自己衰弱乃至於消亡。
呂武又問道:「你可知為父為何接納孫林父,亦賜予右相權柄?」
呂陽答道:「孫林父乃衛國公族,亦為衛國舊有強族,當世仍有親朋故舊健在。大漢與荀國必有一戰,屆時孫氏可為助力。」
什麼道理都懂,為什麼秉承一味殺戮來解決所有難題的信念呢?
呂武說道:「荀王吳豈不知孫氏歸我留有禍患,為何仍使之附漢?」
這個呂陽還是能懂。
荀國將衛國滅了,大部分的衛國貴族成了中行吳的臣下,中行吳前期接納孫林父不過是為了快速整合衛國的力量,好跟展露出敵意的齊國、魯國、曹國等國家相抗衡。
中行吳很清楚借用孫林父的力量必將使孫氏對原衛國貴族的影響力增加,只是相比馬上可以用衛國貴族的力量去抗衡齊國、魯國、曹國等國家,還是決定先無視後患顧着眼前。
不能光從中行吳的選擇去區分對錯,要看當時的格局究竟是怎麼樣。
很多人觀看史書,用「上帝視覺」去評判某位歷史人物,他們覺得某件事情一眼瞭然,十分不理解那位歷史人物為什麼會做出那麼蠢的選項。
那完全是用已經知道答案的眼光,去噁心當時因為很多原因不得不去做的歷史人物,粗俗點就是馬後炮,文雅點則是事後諸葛亮。不想想當時面臨選擇是自己,受限於那麼多的不利因素,能不能做得比那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