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武在思考晉國國君輪替換代的時候,老呂家能夠從中找到什麼機會。
一番地思索下來,他放棄了渾水摸魚的打算。
剛剛得到一塊封地,抓緊時間建設好,才是正道。
想要渾水摸魚,要有那個實力才行。
不然摸進了渾水裏面,魚沒摸到半條,自己該被某個龐然大物看都沒看的挪位下,給碾死了。
麥子收割之後的第十六天。
呂武接到了來自新田的消息。
國君真的掉進茅坑溺死了,中ying要求全國舉哀。
那位國君很固執地要吃今年的新麥,他命人準備的同時,派人招來桑田巫,一番冷嘲熱諷之後,令人將桑田巫拉下去砍死。
今年的新麥煮好,國君要用之前卻是感到腹痛,呼斥奄人(太監)不要跟隨,自己急匆匆跑去茅房。
當然也不可能沒人跟着國君,他們待在外面等了很久,見國君一直不出來,又沒什麼動靜。
有個奄人進去一看:咦?!國君呢???
他先找了一圈,沒找到國君,趕緊大聲召喚外面的奄人和閽人(宮城守衛)。
茅房其實不大,找了一圈沒找到國君。
那麼答案就只有一個了。
等他們將國君撈起來的時候,國君早就沒有了呼吸。
眾卿和各大夫接到消息趕到宮城。
他們一聽國君的死法這麼離奇,首先思考的是要不要封鎖消息,免得傳出去成為千古笑話。
關鍵是在場有史官。
眾卿面面相覷,臉色很不好看地注視着史官在進行記錄。
眾大夫只剩下了苦笑。
他們知道一點,史官必然會如實記錄國君怎麼死,晉國成為列國的笑話,他們見證了一段千古奇聞,成為其中扮演了小丑的角色,也在史書留名留定了。
甚至,有些卿和大夫,肯定會被懷疑跟國君的死有沒有關。
上古先秦時期,史官是有傳承的。
一般是父傳子、子傳孫,一代代地接替成為史官。
他們的職業操守也非日後的那些後輩能比。
記載歷史就是記載真相,絕不糊弄,也不會妥協。(卻會帶上自己的主觀意識)
晉國就發生過那麼一件事情。
趙盾弒君前先假裝自己逃亡,結果他還沒跑出晉國的土地,堂弟趙穿就將晉靈公殺死了。
由於趙盾是元帥和執政,他有義務保證國君的安全。
再來是晉靈公與趙氏主宗的矛盾人盡皆知。
殺掉晉靈公的還是趙盾的堂弟趙穿,還是在趙盾沒卸任那些職位和人也在晉國疆域內,就殺掉了晉靈公。
史官才不管晉靈公是怎麼欺凌趙氏,趙盾又為什麼要殺掉晉靈公,他們只會記載趙盾弒君。
趙盾一再解釋自己已經逃亡了。
可是沒有用。
史官就認為趙盾弒君是一個事實。
趙盾連續殺了史官的兩輩人,為的就是逼迫史官有選擇性地記錄歷史。
然而,史官並不屈服。
爺爺被殺了,父親依然記錄趙盾弒君。
父親被殺,兒子還是記錄趙盾弒君。
這個「兒子」寫完之後告訴趙盾:你可以將我殺掉了。只是,我的兒子會繼續過來;周邊列國的史官已經知道這件事情,他們已經在趕來的路上;我由衷地認為,你殺不盡敢於記載事實真相的人(史官)。
趙盾就是權勢滔天,他也堵不住天下悠悠之口。
尤其是,春秋貴族其實還是要點臉的,並且也真的殺不盡敢於講真話並記錄真實的人。
趙盾只能接受事實。
有了趙盾的例子,晉國此後再也沒貴族嘗試逼迫史官有選擇性地記載歷史,或者去當歷史發明家。
全國舉哀這種事情對全國上下都有影響,尤其是對貴族階層。
相反,對平民和奴隸的影響並不是那麼大。
當然了,現在是大爭之世,不會因為國君薨了,需要哀悼上好幾
第72章:華夏歷史篇幅的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