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初五,遼東半島盡頭的沓氏縣。
兩萬大軍已經在這處原本貧瘠的小縣囤駐、整頓多日。
自從張純覆滅之後,劉備就把大部分部隊逐步往南調動,一方面是可以適當敲打高句麗和新羅,一方面也是減少運糧損耗——
一直到九月初、遼東的秋收徹底結束之前,遼東本地的存糧,是不足以完全養活劉備的兩萬嫡系正規軍、和近萬名新收攏的原叛軍士兵的。大軍的糧食一直靠糜竺海路運糧、返程賣馬來維持一部分。
所以在沒有戰事的情況下,就把兵力逐步南移到沓氏囤駐,也能減少糜竺海路運糧的里程。
沓氏就是後世的旅順-大連一帶,本身的自然港口條件不錯。如今又是青州流民渡海流亡遼東的第一落腳點。自從青州黃巾崛起後,沓氏這個自古都沒有什麼人煙和商貿往來的小縣城,才算是第一次稍微繁榮了起來。
而劉備本人,以及一眾將領,則是在昌黎等候到了朝廷的封賞敕命和劉虞的指令,才快馬加鞭輕騎南下,與行動遲緩的大軍會和,第一時間去青州助剿。
說是助剿,劉備也是有私心的。
如今已是八月初、雖然青州之地因為氣候比遼東稍微溫暖一些,麥子秋收已經結束,但還有另外一些生長期更長的粗糧作物,比如粟、粱還未完成秋收。
再說了,就算麥子已經收穫,脫粒、曬糧、入庫倉儲這些環節也需要時間,讓黃巾多干點義務勞動把糧食粗加工完畢再搶回來,那就更好了。
如果不趁着秋收季節因糧於敵,這些糧食多半也是被青州黃巾軍拿走了,既然如此,與其便宜了叛軍,還不如拿來養朝廷的兵馬呢,還能順手反殺一些黃巾中的骨幹力量,為青州徐州兗州的同僚做點貢獻。
又減輕了糜竺的壓力,兩萬大軍走到哪吃到哪,豈非三全其美?
歷史上,後來曹操缺糧時,其謀士勸他挑青州軍這個軟柿子捏,基本上也是這個想法,道理都是相通的。
咱不是不義務勞動幫友軍,但只在糧食收穫季節義務勞動。
……
經過幾天風塵僕僕的趕路,劉備和李素等人終於抵達了沓氏縣。
這幾天在路上,李素也找了個合適的時機,把一些劉虞讓他秘密轉達的心裏話,悄悄帶給了劉備。
李素是這麼說的:「前日聽聞使君支持兄跨州追擊張舉餘孽時,我觀兄感激涕零,似對使君極為感戴。但兄可知,使君為何如此大力支持你我麼?」
劉備當時騎在馬背上,正色追問:「願聞其詳,使君高義,實在罕見。」
李素嘆道:「當時使君言道,天下大亂,如今至少有四處反賊紛擾不熄。陛下用人……有些竭澤而漁,見不得良臣名將閒着,如皇甫嵩、朱儁等忠義楷模,都被天南海北調動得疲於奔命。咱能就近找到可剿之賊平滅,也好找點事做,爭取讓朝廷順水推舟,少些跨州連郡調防的亂命,與民休息。」
這些話,已經說得有些重了,評價皇帝「竭澤而漁」,這不是拿你當心腹自己人根本不敢說。劉備聽劉虞居然敢對他和李素說這樣的話,那真是把他和李素當親侄兒看了。
「敢不竭誠盡力為使君效命,報答其知遇之恩!」劉備慷慨正義地嘆息道。
一行人於路縱論天下,抵達沓氏時正好遇上糜竺派來接應運兵的船隊,也已集結完畢。
糜竺本人,也是非常上心地親自操持這事兒,隨船隊行動。
劉備再見糜竺,免不了溫言撫慰,感謝其付出:
「子仲辛苦了,這些日子南奔北走,調度繁冗,若非當世豪商,精於貨殖轉運,不能為此。此番渡海路線,可曾選好?東萊、北海賊情,可有打探得最新的變化?」
術業有專攻,打探情報和渡海的事兒,糜竺更專業,劉備也就很放心交給他決策。
糜竺還謙虛了一句:「行軍路線方略,想必伯雅早有成算,竺依計而行便是。」
李素:「誒,不可,海上之事,子仲更懂行,將能而君不御之者勝嘛。」
糜竺這才當仁不讓地拱手答道:「如今東萊、北海、泰山三處,大部分郊野之地都落於賊手,少數縣
第41章 歷史的輪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