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0月1日,以主持人名字命名的電台音樂節目《柳烈的歌單》首次開播,只是這個世界上一個小小的變化,但卻讓池銘慘澹的人生里照進了一束陽光。
人生本沒有奇蹟,但就是這個小小改變的瞬間,讓他有了繼續活下去的勇氣。
於是無家可歸的他決定留在麵包店裏兼職。
秀青是這家麵包店老闆的女兒,父母早逝,秀青由原來在店裏做學徒的陳美姐姐拉扯大,兩人靠經營麵包店相依為命,過着平平淡淡的日子。
故事自此開始了長達十幾年的艱辛與默默溫情;
四次分離、三場重逢,冬夜走了很遠的路來分享一隻爐火、夏日吃了很多頓飯來交錯兩對目光,從紅着臉躲避的距離到流着淚相愛的關係,音樂好似和風,畫面猶有清香。
背負着意外的罪罰度日,抱持着命脈的負疚前行,兩曲斷章卻能夠成為對方的序曲。用豆腐推開店門,能夠粘合糖漿和麵粉,卻融合不了去往的未來;
用學號編成密碼,可以直通對方的郵箱,卻無法破解各自的傷痛;在天台表白愛情,足夠製造純情與浪漫,卻粉飾不出試圖忘卻的記憶。
為了不被奪走美好,所以需要相片來留存紀念;
為了不被製造遺憾,所以需要音樂去打開心扉。
總是溫柔繾綣、和風散步的兩個人,為了對方而努力奔跑的樣子,就是最美好的信任。
相識就是從孤獨的電台到共度的聖誕,相知就是躲藏的注視到鼻尖的親吻,相愛就是明知是兩份同樣苦澀的黑咖啡,還想要給彼此塞滿愛情的甜甜圈。
我愛你,就是哪怕說過千萬次告別,卻仍然只想與你再見。
《柳烈的歌單》故事線並不複雜,兩位主角的愛情,也沒有太大的戲劇張力,但整部電影卻憑藉娓娓道來的敘事節奏,和戳中人心的種種細節,讓觀影的人不自覺地微笑。
「老孟,是程爾拍的吧?這風格轉變挺大啊,你支招了?」
寧昊認識程爾也不是一天兩天了,雖說導演的風格並不是一層不變的,但變化如此之大,還是讓他大為吃驚;
「還有個副導演,白雪,也是北電導演專業的,很有才華!」
寧昊恍然道:「我說嘛,這種情感細膩、溫馨的風格,不怎麼像是程爾的作品,不過,拍的確實不錯。」
孟輕舟微微的點點頭,低聲說道:「還是有些小瑕疵,留白和剪輯方面,還能處理的更好的,白雪當初的意見是對的,留白過多,很多人不一定能注意到其中的隱喻和暗示。」
「我看你才是吹毛求疵,這種類型的電影,看的就是感情的蛻變,還有男女主波折叢生、由苦轉甜的過程,只要把故事講清楚了,情感表達不浮誇,就已經在及格線以上了!」
「愛情類的電影,做導演的必須鏡頭感好,前半部分主角兩人的相逢錯過還不錯,但後半部分的衝突在我看來有些牽強了,而秀青這個角色呢,可以說是片中最具生活化面貌的角色了,萬倩的姐姐演的比思思更加出色,一舉一動都很美,可惜程爾和白雪沒有把秀青自卑、停滯不前的點更深入地刻畫。」
孟輕舟畢竟看過原著,而且劇本出自他手,很多細節,他比導演更了解;
「現在是商業電影的時代,你也別要求太高,我估計這電影票房能到一億,大哥,知足吧,你知道有多少公司羨慕萬重山的人才庫嗎?」
電影作為最接近大眾的一門藝術,商業化程度也最高。
商業自有其規律,有高峰就會有低潮。
國內電影市場經過上世紀末十年和本世紀初近十年的發展期,目前迎來了爆發式增長,能持續多久沒人能夠確定。
市場是土壤、技術是創作創新的載體、創作是要迎合市場還是引導市場?三方互為博弈。
看看目前高票房的片子就知道,即使和市場低潮期的某些作品比起來,藝術水準差距不是一星半點。
隨着拍攝技術的門檻不斷降低,大片時代不說是終結,或者被更高新的技術壟斷掣肘。觀眾會越來越多樣化,尤其是當90後成為絕對話語權掌控者之後。小片和小觀影廳可能會成為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