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時空把《我不是藥神》捧的非常高,不管是影評界,還是影迷,都覺得這是中國版的《熔爐》;
但實事求是的說,《藥神》依然有着不少瑕疵;
電影中的人物形象刻畫不夠深刻,感覺比較片面。
靶向藥很貴的原因沒有說出來,會誤導人,讓人看不到科學的成果背後巨大的花銷,認為藥就不能太貴,要讓自己買得起,但是研究一種藥的成本巨大,電影沒有說明白而白白讓賣腰方背負罪名。
很多觀眾都被男主感動了,覺得他很偉大。但他偉大的前提也是把自己放在第一位,他是個普通人,然後才是一個善良,有情義的人,他生活窘迫,就像大多數人一樣,租不起房,吃不起飯,是他為了救人才讓我們在後來感受到了他的溫暖和愧疚。
可以說,他救人是巧合,而不是與生俱來的,真正的藥神應該是那些研究藥的人吧,他們才決定了人們的生死,從一開始的方向就是救人。沒有他們,再多的錢也還不來命。
老孟記得有一位網友說過,如果能拍成是一位科學家為了救人製藥的片,那才符合這個電影的名字。
電影的感覺雖然很好,大家看了也很感動,但不知道藥神這兩個字是從何而來,更多的感覺是情義和社會。而藥神二字並沒有特別深入,只是浮在表面,藥也不過是個線索而已。整體感覺像是社會上每個人內心都傷痕累累但是還是不會失去本善的片子吧。
「走吧,咱再聊下去,一會老孟要受罪了!」
徐錚的取笑之語讓老孟醒悟過來,茜茜電話都打了三次了;
「走吧,下去喝杯咖啡,順便和老吳他們聊聊!」
到場時就聽到了吳崗和張意兩人在討論究竟什麼才是演員該追求的境界,「演的真」和「演得像」那種說法更合理;
「喲,這麼敬業啊,休息時間還在說這些。」在茜茜身邊坐下,老孟隨意的靠在椅背上問道;
都是熟面孔,而且也都算萬重山圈子裏的人,吳崗和張意的爭論也只是單純的追求答案,所以氣氛並不緊張;
「孟總,你是導演,以你的經驗來看,演的真和演的像,那種層次要高?」
直接把孟輕舟給問懵了,別說是他,就是讓幾大學附的教授專家來,這個問題也不會有準確答案的;
不過從導演的角度來講,孟輕舟認為演的真不如演的像;
演的真,其實只是對塑造角色的最基本要求。
藝術是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的。如果只是演的真,那為什麼不直接找普通人演?演的再真也沒有真的真。比如運動員演運動員或者工人演工人。
比如《一個都不能少》的魏敏芝。《偷自行車的人》主演是剛失業的工人。《陽光燦爛的日子》夏雨當時還沒學表演。很多電影找的非演員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主演十多歲,但是李安培訓了三個月。
有人質疑流派和表演有什麼關係,這就是啊,看導演的需求找演員啊,按照導演的需求演啊;
問題就在於,演員是塑造角色的,而電影中的角色一般都是典型人物。
必然是共性中帶着個性的;
比如《覺醒年代》中的***。歷史上一定是這樣的嗎?未必是,但是于和偉在***的框架下演出了他自己的理解和個性。
最重要的應該是如何塑造一個典型人物,人物如何立體。
在真實的基礎上更加典型;
實事求是的說,「演得真」根本就不應該是演員表演要追求的方向,因為表演追求的是「演得像」。
比如某些擅長演古裝人物的演員,他們飾演的角色和真實人物隔了十萬八千里,一點也不真,但是依然能收穫觀眾和評論家的好評。
再比如某些戲劇表演,現實中根本就沒有人會那麼說話,他真嗎?
梅蘭芳演得楊貴妃更是表演假的極致,但是卻也是像的極致。
像是什麼?像是人們的生活經驗、審美習慣和固有認知基礎上的合理想像。
比如現實題材的影視劇和人們的日常生活比較接近,人們判斷表演會更多依靠生活經驗,而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