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倫威爾遜也如同一隻勤勞的蜜蜂,和各國的代表進行合縱連橫,這對於英國是一個陌生的領域,所幸他本人沒有什麼歷史負擔。
是的,歷史負擔!其實美國例外論也不是什麼獨屬於美國人的心態。
這種自認為高人一等,其實沒高到哪去的心態各國都有,阿拉伯人以輝煌的阿拉伯帝國自豪,印度人自稱印度教是宗教之母,埃及喜歡提及埃及金字塔。
當然一下副作用就是對其他文明的質疑,所以就有何新黨徒的出現。必須要承認這種小小的如同陰謀論的副作用無礙於大局,但這種心態是存在的。
英國人心裏就認為英國和其他國家不能相提並論,所以表現出來對大陸均衡政策的堅持。歸根究底這種心態還是從資產階級革命開始養成的!
從大憲章明確限制君權開始,一直到工業革命一飛沖天,說起來是容易,好像地球上任何一個國家都能複製一樣,但實際上拿只不過其他國家的一種心理安慰罷了。
不提其他文明,就算只隔了一條英吉利海峽的歐洲國家,英國人也認為英國比他們更加高級,在英國發生革命,君權和貴族以及平衡各自的權利漸漸明晰的時候。
此時的歐洲大陸恰恰相反,各國的君權逐漸擺脫過去的束縛,變成近乎絕對的**。在法蘭西、西班牙、德意志帝國等地,君權已經將封建貴族壓制下去,也不再去保護平民的自由。
原本高傲的貴族們連失敗感都沒有了,他們聚集在國王周圍,看着國王華麗的排場,並引以為榮;本性膽怯的人民,更樂於在這樣的秩序下生活,因為君主的統治反而帶給他們以前不曾享受過的幸福,他們努力致富,增長知識,卻不抱有去政府謀求一官半職的想法。
英國在革命的時候,歐洲流行的君權神授,當然不僅僅是在歐洲,其他文明的君權更加沒有界限,這是全世界的整體情況,英國只是一個世界邊緣角落的異類。
但就是在歐洲都是邊緣地帶的英國,在隨後的日子當中將一個個擋在自己國家前面的國家,當成墊腳石,一步步成就了日不落帝國。
有這種心態,就明確為什麼世界大戰結束之後,英國失去了世界霸主的寶座,就如同丟了魂一樣,搬個板凳坐在一邊,看着其他國家一個一個的超越自己。
一旦到達過頂峰收縮起來可並不容易,英國還算是有些清醒的人,幾十年後的美國從來就沒想着收縮。
面對着同樣的困難,目前的艾德禮首相選擇了收縮,將收入最大,但同樣也是投入最高的英屬印度先放手,抽出力量防衛還能守得住的地方。
倫敦對於艾倫威爾遜的工作要求,只有簡單的兩點,拿到最大的數字同時爭取最少的附加條件。艾倫威爾遜也是這麼做的,競爭者能少一個就是一個,他才不在乎東歐國家的想法,反正歷史上的馬歇爾計劃也沒有它們。
在巴黎他着重拉攏的是低地三國,也就是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因為從名義上,每個國家都是平等的,低地三國是一個天然的政治集團,三個國家統一共同的共識非常容易。
除了低地三國之外,就是以瑞典為代表的北歐國家,數量多意見分歧小,就是這些國家的優勢一面。
在瑞典代表面前,艾倫威爾遜大聲稱讚瑞典的國防政策,在世界大戰當中倖免於難。同時也還表示自己非常欣賞瑞典的文化,還知道葛麗泰·嘉寶和英格麗·褒曼是瑞典人。
「艾倫先生客氣了,英國在幾百年來對全世界的領導力,非常令人欽佩。」瑞典代表反過來對英國進行吹捧,並且表示希望英國支持瑞典的中立政策。
「沒有什麼領導力,畢竟在很多國家看來,任何國家都能工業革命,工業革命就是天上掉下來的,恰好砸中了英國身上。」艾倫威爾遜面帶矜持的神色道,「雖然英國貴族在和國王做鬥爭的時候,其他國家的人,匍匐在國王的腳下親吻鞋子,但這又有什麼關係?反正都過去了,他們大可以忘記歷史,假裝也爭取過自己的權利。」
適當的表示了一下傳統英國人對其他國家的態度,艾倫威爾遜也表達了現實的一面,對瑞典的中立政策表示諒解,雖然談不上支持。
別看幾十年後的北歐國家,像是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