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絲女士》和《上官春日的憂鬱》都很火,不過話題性不強,一般來說僅限於同好之間討論劇情怎麼精彩,但是《聽張秋惜講明史》則完全不一樣。
雖然張秋惜已經想開,沒有可以去留意相關評價,但一個熱門事件席捲來的時候還是不可能避得開,更何況她還是製造這個事件的始作俑者。
她把原作的第二集《萬國來朝》給講完的時候,上官瑾所說的那些大V和歷史沾邊的人終於忍不住紛紛跳了出來。她解讀歷史,這些人就解讀她的節目,聽起來很滑稽,不過評論人嘛就是靠這種方式混飯吃的。
職業評論人倒是還好說,這些人大部分點評的是節目本身,而節目無疑是成功的,所以這些人大部分也都是表示肯定。而瞄準歷史的一些人就不是那麼好相與的了,他們只關注歷史本身,對電視節目根本就沒有興趣。
「這個節目應該被叫停,因為一點都不嚴謹,對歷史的解讀帶着張秋惜的個人觀點和偏好,特別是細節方面處理得很主觀。如果是面向有一定歷史觀的成年觀眾,這種方式是一種不錯的消遣,但面向的卻是少年兒童,這種帶着演義風格的故事會讓這些觀眾產生誤解。」
「歷史形象不等於歷史真相,更不能當成史實去看待。張秋惜這些不嚴謹的觀點,會給觀眾產生模糊的判斷,少年兒童應該把這當成是聽書,而不是歷史。」
這些評論都在張秋惜的意料之中,不過她還是低估了炮火的兇猛程度,至少原本時空中即使是給予**的也沒有呼籲出版社停止發行,而現在卻有人強烈建議節目應該停止。或許跟面世的形勢不一樣,一邊是網上連載然後出版,一邊是直接面向少年兒童的口述。
偏激一些的直接要求停播節目,委婉一點的也表示有問題。職業評論人可能因為張秋惜的身份會客氣一些,這些史學家啊大學教授啊可不會顧忌她是知名作家等因素就嘴軟,看到不合時宜的批評起來可是一點都不留情。
「你對這些言論好像並不在意?」張秋惜的態度出乎意料的平淡,李玥就忍不住問。
張秋惜就說道:「這些人出了少數幾個偏激了一點之外,跟楊華那些人根本不一樣,他們說的也是事實,我還能惱羞成怒的去跟他們對噴罵街啊?」
《明朝那些事兒》的確有很多不嚴謹的地方,他雖然帶着外掛能夠一字不漏的記住前世所看過的任何內容,但很遺憾的沒有看過真正的明史,所以補上這些漏洞也做不到。
如果是在開播之前,她還可以去補史料,現在可來不及了。而且她也不認為這會誤導觀眾,含糊的地方本來就是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觀點,她也沒有歪曲歷史。
所以張秋惜也不想爭辯什麼,李玥就說道:「聽這些言論好像事態很嚴重的樣子,我還以為你至少會解釋一下呢。」
「如果每個在歷史方面有話語權的人都這麼表示,我還真不敢繼續下去了,但不是也有很多人表示支持麼?這就足夠了。」雖然事態的發展有些超乎意料,不過張秋惜的態度倒是沒有變。
「張秋惜讓歷史變得有趣了起來,可以激發人們對天朝五千年歷史文化的興趣,這是很難得可貴的。人們不可能按一個模式去思考問題研究歷史,每個人都有權利根據歷史事實去解讀,張秋惜可以,任何人都可以,只不過張秋惜做得比較成功而已。」
「聽說張秋惜在西聯大的校園廣播中還品味了三國,有機會的真希望能夠聽到,我覺得這樣的節目越多才越好,如果人們對歷史完全不感興趣,那談嚴謹又有什麼用呢?」
雖然同行有不同的意見,不過那些偏激的傢伙可不會因此就改變立場,而普通觀眾則鮮少有人在意這些品論,整個輿論還是好評壓倒了**,並沒有轟轟烈烈的發生持有不同意見的人口沫橫飛的爭辯這種事情。
「不割地、不賠款、不稱臣、不合親、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如果不是聽了張秋惜的節目,我還真不知道明朝還有這樣的一面。」
在天朝漫長的歷史中,明朝是個被低估的朝代,大部分人的印象估計都只是兇殘的錦衣衛和東廠太監。對於他們來說,能夠愉快的接受原本不知道的知識也就足夠了,其他的他們會自己去研究。
「伯母,我可是聽說有人向有關部門申請了禁
第一三〇章 遲來的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