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武三年,四月初一,宣政殿朝會。
太常博士祖無擇上奏曰:「文宣王(孔子)的四十七代孫孔宗願世襲封為文宣公,根據以前的史書,孔子的後代襲封的人,在漢、曹魏時稱作奉聖,後魏稱崇聖,北齊稱恭聖,後周及隋代都封為鄒國公,唐代初年稱褒聖,開元初年,才開始追封孔子的諡號為文宣王,又以他的後代為文宣公,然而祖先的諡號不能加給後代,請官家詔令有司改定美好的諡號!」
儒家文化源遠流長,而儒的來源最早要追溯到周禮。
周禮曰:儒家得道以民。所謂得道,一曰禮樂,二曰仁義。先得禮樂者,乃儒家元聖周公姬旦也。周公攝政,五年營建洛邑,六年製作禮樂,依據周制,參酌殷禮,制定了田制、管制、祿制、樂制、法制、溢制、畿服制、嫡長子繼承制等,形成了相當完備的典章制度,世稱周禮或曰周公之典。
周公曾作大誥、康誥、酒誥、周官、立政諸篇,倡導天命不僭、天命靡常之思想,張揚敬德保民、明德慎罰、孝養父母、以德輔天之言行。
孔子於周禮嚮往不已,曾有吾從周之誓言。孔子於周公膜拜頂禮,為久矣,曾曰,吾不復夢見周公而長嘆。為閱周公之典,訪元聖之跡,孔子於周景王年間,攜弟子南宮敬叔入周問禮於老聃,問樂於萇弘。周公及三代禮樂,乃後起儒學之先導。
所以說洛邑成周,乃中國儒學之祖庭。
孔子作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生前並沒有享受到很高的待遇,但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家就成為了正統,學術界的大哥大。
不但孔子本人享受着歷代封建王朝的祭奠,就連後人也因此而獲得爵位,而且還是世襲,歷代王朝變更,但無論是誰登基為帝,絲毫都影響不到孔家的興盛。
趙昕即便膽子再大,還是不敢公然同儒家叫陣的,而且他也不會同儒家叫板!因為儒家對於他來說很好,最起碼有利於維護他的皇權,推翻儒家正統,宣揚民主,除非他腦子秀逗了。
「卿的建議很好!朕會讓有司選擇好的諡號。說起追封孔子後人,朕突然想起一個問題來,想考考在座的諸位!」
趙昕看着百官笑道。
百官們見官家要出問題考自己了,頓時都精神抖擻,希望自己是第一個回答官家的問題。
「不知儒家六藝起源自哪?」
趙昕向百官們拋出了他的第一個問題。
翰林學士馮京奏道:「官家!儒家六藝最早起源於周朝,據周禮記載: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書,六曰九數。」
「很好!敢問眾卿,何為禮?何為樂?」
趙昕追問道。
翰林學士王矽出言道:「禮者,不學「禮」無以立,《管子·牧民》所謂「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有「禮」則必有慶賀燕饗之「樂」,有慶賀燕饗之樂則必有五音宮商角徵羽伴奏。」
「那何為射?何為御?」
趙昕又道。
韓琦看了當今官家一眼,似乎知道官家想說什麼,便出言說道:「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躟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射指的是射箭射這五種射技為:白矢、參連、剡注、襄尺、井儀,而御指的是駕車的技術。」
「書指的是書法,數指的就是術數。朝廷人才濟濟,朕很是欣慰,但古代先賢留下的儒家六藝傳承至今,又剩下幾何?天下數萬讀書人又有多少人真正做到了六藝俱全?」
趙昕反問道。
龐籍拜道:「官家!我朝不但有科舉取士,而且還有武舉制,可以說六藝是完全繼承下來的!」
「朕想說的不是這一點,而是認為本朝的科舉取士不但要考儒家經義,經世致用之學,還應該考的就是個人的身體素質!本朝慶曆年間,三甲狀元公楊寘就因為身體不好的原因而病逝,有此可見,只有身體健康,才能更好的為國盡忠,所以朕想,明年的科舉取士中,加一項個人身體素質考核。」
趙昕終於是把自己謀劃給說了出來。
「官家!讀書人大都並不擅長舞槍弄棒,官家此舉有失妥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