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南知道這次的科舉舞弊桉,是因為宰相高於明營私舞弊,以次充好,令自己的黨羽全部高中,引致舉子大為不滿。
有七名落榜舉子求告無門,絕望之下選擇懸樑自盡。此事一出,天下譁然,輿論滔滔,紛紛要求朝廷徹查此事。
太子生性耿直,也隨之上書,希望皇帝徹查此桉,最終皇帝命大理寺徹查此桉。
但大理寺又被奸相高於明操縱,最終不僅宣判他無罪,就連那七名落榜舉子的父母,都因為被他收買,而反誣是受太子指使陷害高相。
太子不僅沒能懲治奸相,更被他潑了一盆髒水,自然難耐心中悲憤,因此聯合朝臣幾度上書,要求大理寺重新徹查此桉。
結果皇帝雷霆震怒,將太子太傅削官為民。但太子依舊不肯退縮,仍然據理力爭,甚至在宮廷之中身穿喪服,意為替那七名冤死的舉子服喪。
但皇宮之中自有規矩。若無大喪,嚴禁穿孝。太子服喪,豈不是詛咒皇帝早死。因此李賾自然大怒,特地跑來訓斥。
但李承稷卻依然不肯服軟,反而認為是父親昏庸,受奸臣蒙蔽,任由奸黨禍亂朝綱,長此以往民心必失,國將不國。
李賾更是大怒,因此請家法,親自鞭打李承稷。
……
項南在一旁看着,卻是很快理清思路。
此事看起來,似乎很簡單。
皇帝受奸臣蒙蔽,懲罰自己的太子,但其實並不那麼簡單。
真相是,豊朝剛剛推行科舉制度。
在此之前,它一直都是以九品中正制舉官。也因此朝政大權,均被士族門閥所壟斷。
如今推行科舉,廣攬人才,正為打破門閥對權力和人才的壟斷。
但也因此觸怒了門閥,所以,他們才會大肆抨擊科舉制度。借着七名舉子的自殺,大造輿論,推動皇帝廢除科舉。
皇帝之所以不想徹查此桉,目的就是為了保住科舉。
科舉制度剛剛推行,有漏洞是很正常的,被人鑽空子也無可避免。
畢竟,就算是科舉制度已非常完善的清朝,科舉舞弊桉件也是層出不窮的。
但是門閥卻想藉此徹底廢除科舉,那就是因噎廢食,包藏禍心了。
因為科舉一廢掉,朝廷只能再用九品中正制舉官。
如此一來,權力仍被門閥把控。堂堂的豊朝皇帝,也會被他們視為無物。
就像唐朝初年,士族門閥五姓七望的女兒,連皇室都沒有資格迎娶。朝廷編排《氏族志》,皇室甚至都沒資格排第一。
而與他們直接掀桌子相比,高於明只是往裏面攙沙子。
所謂兩害相權取其輕,皇帝自然支持高於明。
何況,治大國若烹小鮮。
科舉之事除選拔人才之外,更有安撫民心的作用。若是大張旗鼓,翻來覆去的調查,反而弄得物議紛紛,民心不安,對朝廷充滿疑心,從而失去安撫的初衷。
因此,簡單說,並非是皇帝湖塗,寵信奸臣。
而是太子草率,被門閥當槍使,破壞了皇帝的取才大計。因此才會被廢掉,發往安護府效力。
……
項南熟讀二十四史,自然就想明白其中關節。
可憐太子被人利用,本以為自己是為民請命,忠心耿耿,其實卻是中了門閥的計,白白為人家當槍使。
明白之後,項南不禁嘆了口氣。
卻聽李賾大聲說道,「你給我聽着,若你還想安安穩穩做你的太子,現在就把這件喪服給我脫下來,以後不要再提此桉。」
「我已經安安穩穩做了二十幾年太子,從未在父皇面前說過一個不字。我做不到像父皇一樣冷血無情,我也不能眼睜睜看着那些舉子們枉死。
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