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廣告1 第720章 民族脊樑
歲末,張名振猝死。道友閣 m.daoyouge.com死前曾言:
「吾於君母恩俱未報,若母屍不獲,毋收吾骸。」
言畢起坐,擊床而逝,死不瞑目,猶凜凜有生氣。
後葬於普陀勾山南岙村。張名振原本遺囑由張煌言統領其軍。
而鄭成功卻下令由陳六御接掌。
次年清軍再度佔領舟山,陳六御陣亡。
在將士的推戴下張煌言成為原魯監國系統軍隊的主要領袖,繼續同鄭成功聯合作戰。
順治十五年(永曆十二年、1658年),永曆帝封鄭成功為延平郡王,張煌言為兵部左侍郎。
同年清軍進至雲貴,鄭成功、張煌言進軍浙江,攻克樂清(今浙江溫州樂清)、寧海(今浙江寧波寧海縣)等地。
在羊山遇颱風,損失巨艦百餘艘,漂沒戰士八千餘人,被迫撤回廈門。
順治十六年(永曆十三年、1659年),張煌言與鄭成功一起,為牽制大舉向雲貴地區進攻的清軍,再次率義軍入長江作戰。
先是,義軍抵達並佔領崇明。張煌言對鄭成功建議:
「崇明,江、海門戶」,宜先將義軍「定營於此」,
稍事休整,務使義軍「進退有所據」。
但鄭成功未聽從。當時,駐防長江的清軍,在瓜洲金、焦二山間橫上攔江鐵索(俗稱「滾江龍」),且在沿江兩岸遍置西洋大炮,防守頗為堅固。
張煌言卻率義軍乘十七條船機警巧妙地破壞了江防防線,在後援的鄭軍配合下,「翦江而渡」,於六月一舉攻佔瓜洲。
攻克瓜洲後,張煌言又向鄭成功建議全力攻取鎮江。
然鄭成功顧慮駐守江寧(南京)的清軍將趕往支援。
張煌言則主張可先派一支舟師水軍,佯攻直搗江寧北門,即觀音門,這樣「南京清軍自不暇出援」。
同時,他還提議這支水軍應溯江而上,前往蕪湖一帶活動,以防阻江楚方面清軍的來援。
鄭成功採納了意見,並命他向南京方向進攻。
此時,張煌言所率義軍將屬人數不滿一萬,渡江之舟不滿百艘,仍毅然率軍西行。
不久,張煌言攻克儀真,並進軍六合,沿途受到沿江民眾的熱烈歡迎,
「儀徵吏民齎版圖迎降五十里外」。
當得悉鄭成功攻克鎮江後,張煌言又致信鄭成功,言及當「先撫定夾江郡縣」後,再從陸路進軍,直取南京。
但鄭成功未採納他的建議,「竟從水道進」。
致使有利戰機瞬間喪失,而南京清軍得以喘息並獲後援而鞏固城防。
六月二十八日,張煌言軍直抵南京觀音門外江面,停留兩日仍不見鄭軍的到來。
只得派遣別的將領率輕舟數十艘的水軍,「直(西)上攻蕪湖」,他自己則率軍駐紮在浦口。
待鄭成功率「水師」到達後,張煌言又於七月七日趕到蕪湖。
在此,他「部勒諸軍」,將義軍兵分四路,分道攻城略地,且在沿途「移檄諸郡縣」,張貼文告。
許多故明降清的舊官吏,見到文告,紛紛倒戈。
「於是太平、寧國、池州、徽州、廣德及諸屬縣皆請降」,使義軍很快便收復了四府、三州、二十四縣,城池近三十座。
義軍紀律嚴明,所過之處,對民眾百姓「秋毫無犯」。張煌言每「經郡縣,入謁孔子廟,坐明倫堂,進長吏,考察黜陟,略如巡按行部故事,遠近響應」。
致使出現「父老爭出持牛酒犒師,扶杖炷香,望見衣冠,涕淚交下,以為十五年來所未見」的空前盛況。
而「瀕江小艇,載果蓏來貿易者如織」,給義軍很大支持與鼓舞。
可是,這一大好形勢,卻因鄭成功率軍攻打南京城的失利,而很快急轉直下。
正當張煌言收復徽州時,聞鄭成功在南京城下兵敗之事,於是「還蕪湖收兵,冀聯合瓜洲、鎮江(義)軍為守計」,期待有利時機,再作他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