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四維領了任務之後,腦袋雖然疼,但這事兒雖然大但不是急務,倒可以慢慢調研,思慮周詳再做起來不遲。
但有些事情是比較緊迫的。皇帝嫡長子洛親王萬里七年年底出生,萬曆十三年春節時虛歲已經八歲,按制要出閣讀書。這裏面有個講究——明代,只有皇太子才有資格「出閣讀書」。至於其他皇子,那都是些混吃等死的貨,教育成啥樣就無所謂了。
實際上,若有朝臣上奏請洛親王出閣讀書,就相當於提醒皇帝定儲位。雖然他嫡長子地位早已無可動搖,後宮也無有皇子的妃子專寵來動搖其地位,但皇帝確實沒有正式立太子。
按照太祖留下的制度,繼承人培養越早越好。但大明曆任皇帝不按祖制來的很多,例如英宗皇太子十二歲出閣、武宗雖然八歲出閣讀書,但經常請假,而且一請假就是半年多。就是萬曆皇帝自己,在八歲時朝臣請示穆宗讓他出閣讀書,穆宗當場拒絕,並表示:「等到皇太子十歲後再做打算。」
明代皇室對皇太子出閣讀書的牴觸,實際上是對帝國繼承人教育權的爭奪——若早日出閣被四書五經灌輸傻了,不免成為文臣的傀儡,還特別傻缺。
太祖所立皇太孫朱允炆就是盡信書的主兒,被身邊的書呆子一通忽悠要削藩,才被成祖撿了便宜。朱棣得了龍椅後就汲取教訓,他東征西討的時候多數都帶着朱瞻基,免得他被文官洗腦。
土木堡之變後,大明曆任皇帝覺得皇帝光讀書不行,這皇帝最好像太祖、成祖一樣文武雙全,因此騎射也被納入教育內容,五軍都督府內也有勛貴大臣做太子的軍事老師。當然,信奉「二龍不相見」的嘉靖帝除外,穆宗哥倆個能在嘉靖帝八個兒子中活到成年都算大造化——其餘六個全領了便當。
因變法前後,皇帝的舉起屠刀大砍大殺,多年親政下來權威也日重。再加上洛親王地位穩固,因此這些年朝臣並沒有把皇帝沒有立太子當做大事兒正兒八經的上奏。
張居正薨逝後,朱翊鈞被李太后提醒,讓他重視皇子的教育。他現在二十五虛歲,就有六個兒子,三個女兒——將來很可能生幾十個。
洛親王上面還有一個姐姐,如今跟着弟弟一起在內書房學拼音和識字。想到後來自己的孩子很可能組成一個班級,那朱翊鈞必須將後代教育問題提上日程了......
朱翊鈞瞌睡,就有人遞上枕頭。萬曆十三年八月初三,皇帝御早朝,禮部尚書王錫爵請示皇帝,道是洛親王睿齡漸長,聰明出眾,建議皇帝讓他出閣讀書——眾臣一聽,這腸子都沒悔青了。
這裏面有個說道:請冊立太子一般都是內閣首輔的事兒,但並不絕對。如果此前皇帝沒有定下儲位的意思,且明顯超過了應該定太子的時限,那打頭炮的大臣上本或當朝上奏算「定儲之臣」,這身份與「從龍之臣」地位差不多。
將來洛親王繼位,不管他本人對王錫爵觀感如何,必須給王錫爵今日的行為一個交代,升一級是最起碼的。如果洛親王對他觀感好些,這就是異日飛黃騰達的本錢。
眾臣想到這便宜讓王錫爵佔了去,心裏個個五味雜陳。尤其是年輕的朝臣,都暗罵王錫爵這老東西不講究——如今皇帝年富力強,等洛親王繼位不知猴年馬月,王錫爵本人能否享受到這定儲之功還是兩說:為什麼不把這好機會留給年輕人?
王錫爵做事滴水不漏,儘管吃了定儲之功的大頭,但還留兩筷子給張四維。因為他建議洛親王出閣讀書,沒說讓皇帝早定儲位,那請立太子這功勞算是留給了他——總理大臣還必須領情,因為這是政治規則。張四維要想不被罵不講究,必須得投桃報李。
所以朝臣們都對王錫爵高山仰止了,一件事辦下來多方共贏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做到的,王錫爵在皇極殿的每一句話都被掰開揉碎了分析,大伙兒對他爐火純青的語言掌控力道佩服不已。
當然,皇帝回答王錫爵的玉音也理所當然的被細緻分析,雖然都低着頭沒看到天子顏色,但朱翊鈞的語氣是帶着些欣喜的:
「卿之奏言,甚當。人資性不同,稟賦成於天,學問成於人,雖有睿哲之資,未有不教而能成者。朕的子孫,是要想好如何教育才好。」
有了這句話,洛親王定下儲位並出閣
第三百四十四章 宗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