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四維在張居正病重時代理總理大臣,在其去世後正式獲得任命,任期兩年半。兩年半以來,朱翊鈞與之磨合的不好,這是他的法定任期剛過半就走人的最根本原因。
朱翊鈞是在矛盾的心情中讓張四維辭職的。按照他的計劃,總理大臣任期最好能夠滿十年,這樣可以保證政策的充分連續。
雖然在自己完全掌權的情況下,保持政策連續性不是緊迫問題,但留下運行良好的政治傳統也是非常必要的——天知道自己後世子孫賢或不肖。
然而,他並沒有太多時間等張四維身體轉好或與自己磨合好。畢竟,原時空的此時,張四維早已入土為安了。與其讓他在任上將養身體,還不如讓他回家呢——也許還能因此多活幾年。
張四維離開後,新的總理大臣必須好好選擇了。朱翊鈞打定主意,這一屆的總理大臣要任滿兩屆——或者最少一屆。
如此一來,已經七十周歲的潘晟和即將退休的王國光自然出局。變法大詔規定,閣臣七十五歲必須致仕,總理大臣也是一樣。
更何況,據朱翊鈞觀察,潘晟儘管是無比堅定的變法派,但讓他跟着張居正這樣的大政治家搞執行可以,讓他牽頭政事堂工作的話,估計能讓人家賣了還幫着數錢。
剩下的閣臣中,許國、梁夢龍六十歲,申時行五十二歲、羅萬化五十一歲,年齡上都滿足要求。
這四人中,許國脾氣暴躁,與言路近乎水火不容,經常遭受言官詰難。其人雖然有治政能力,但心胸不及其他三人多矣,這個人被朱翊鈞首先排除掉。
原時空張四維病逝後,接任他的是申時行。申時行的身世很有意思:他生於明世宗嘉靖十四年,乃蘇州商人徐士章之子。但其祖父不姓徐,而是叫申乾,因被舅舅徐朴養大,而徐朴無子——於是申時行的爺爺過繼改名叫了徐乾,於是申時行父子都跟着姓徐,申時行原名徐時行。
徐時行中狀元時,其父已經去世,他與繼母相依為命。作為儒家門徒,他對之家爺爺改姓這件事有些耿耿於懷,考中進士後欲歸宗姓申。
老徐家當然不樂意:自家狀元憑什麼還給老申家——狀元及第的大牌坊放在徐家它不香嗎?當然,老徐家就算樂意,申時行也不敢改,因為改換名姓在現代很簡單,就是去一下派出所的事兒,但在明代改名換姓觸犯刑法,嚴重時甚至要掉腦袋。
洪武十九年,朱元璋為了防止軍戶家庭不服兵役,下死手限制更改姓名——更改姓名次數達到三次,直接處死,家產查沒,全家發配邊疆。而且鼓勵告發這種更名改姓的人,沒收的家產全歸舉報人。
例如嘉靖時期內閣大學士李本,本來應該姓呂。其先祖呂德玉,在洪武初年定籍的時候,因為「呂」跟「李」讀音太過相近,被登記人員寫成了「李」,——這一錯就是二百多年,因改姓制度嚴苛,李本家十幾代好幾百人都沒能恢復本姓。
隆慶五年,申時行當上了禮部右侍郎,知道了此事。於是這傢伙攛掇李本請旨恢復本姓,他同時建議隆慶帝來一次特赦——朝廷高官大臣凡是姓名出現錯誤,可通過此次特赦改過來。
隆慶皇帝考慮到李本是嘉靖朝閣老級重臣,得給個面子。再加上申時行跟着攛掇,還真為這事兒下一個特旨,申時行得償所願——當時朝廷高官總計三十一人跟着沾光,得以改回老祖宗的姓氏。
打下緬甸的龔顯爵爺當時沒那個資格享受特赦,因為這次特赦是專門對文官而且是重臣來的。他後來能夠恢復姓龔,是朱翊鈞給下的封賞特旨,否則他的子孫後代照樣得跟着龔顯冒名參軍的傢伙姓劉。那樣的話,已經封公爵的龔大帥得鬱悶死,此亦足可見朱元璋當初的嚴格規定有其必要。
申時行依據特旨改姓歸宗後,做了個「恩同再造」的大牌匾,連着「狀元及第」的大牌子,吹吹打打送給蘇州老徐家,並表示原意照顧老徐家的讀書種子——後來他真是怎麼做的。於是,申、徐兩家皆大歡喜。
這件事的處理顯示了申時行較高的政治手腕,使他獲得時人非常高的評價:他做事謀而後動,既沒有以勢壓人,又照顧多方利益,使一件較為複雜的事情變成皆大歡喜,這是宰相的才能。
但相較於梁夢龍和羅萬化,申時行
第四百零五章 廷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