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建隆四年,世祖武皇帝鄧昇駕崩於洛陽乾陽宮,皇太子鄧灝繼位,改元治平。
治平元年,鮮卑再度南下,鎮北大都督李靖再次北伐,兵鋒直指彈汗山,李靖因功晉封衛國公。
治平三年,五月,鄧灝命其弟晉王鄧瀚率軍征討西域諸國。
治平五年,七月,經過兩年征伐,鄧瀚盡滅西域諸國,鄧灝在西域設立了天山北道和天山南道,任命魯國公楊宗保為西域大都督,坐鎮西域,麾下精兵五萬,都督天山北道、天山南道兩道諸軍事。
治平八年,三月,齊王鄧尊於長安密謀造反,被明鏡察覺,鄧灝下密旨,令明鏡將鄧尊秘密帶回洛陽幽禁,申國公胡惟庸、南清侯劉健、西平伯費禕誅九族,盡誅其黨羽。
治平八年,七月,鄧灝下旨撤去晉王鄧瀚定西大都督一職,召其回京,改任薛丁山為定西大都督,執掌定西都督府。
治平八年,十月,鄧灝下旨召魏王鄧裕、楚王鄧輔回京,解除二人兵權,任晉王鄧瀚為宗人令。
治平九年,三月,肅慎人一支室韋人一統肅慎各部,攻滅扶餘人,並在遼河築城,建立渤海國。
治平九年,六月,渤海國王遣使入洛陽朝貢,鄧灝正式冊封渤海國王為大鄧渤海王,授予金印、金冊,許其年年進貢、歲歲來朝!
治平九年,十月,鄧灝病重,皇太子鄧桓監國。
治平十年,四月,鄧灝駕崩於洛陽乾陽宮,享年五十歲,在位十年,葬於邙山泰陵。
治平十年,五月,皇太子鄧桓即皇帝位,改元慶隆,為大行皇帝鄧灝上廟號世宗,諡號文皇帝。
慶隆五年,楚王鄧輔為齊王鄧尊抱不平,對世宗文皇帝出言不遜,鄧桓大怒,廢除鄧尊、鄧輔親王爵位,趕出洛陽城,發配邙山守陵,並將齊王一脈、楚王一脈盡皆貶為庶人,逐出宗譜。
慶隆十二年,明鏡密報,廢楚王鄧輔勾結舊部,密謀造反,鄧桓下令處死廢楚王鄧輔,盡誅廢楚王一脈,衛國公府(李靖一族)、英國公府(李嗣業一族)、徐國公府(李秀成一族)、曾國公府(李存孝一族)、高都侯府(李定國一族)、清源侯府(李顯忠一族)盡受株連,史稱廢楚逆案,至此,昔日世祖武皇帝時期的頂級將門,李家煙消雲散。
慶隆十七年,鄧桓再借廢楚逆案之名,以武威郡公府(伍雲召一族)、平原郡公府(高思繼一族)、清河郡公府(王彥章一族)、信陵侯府(龐德一族)、武平侯府(高順一族)從逆為由,夷三族,梁國公府(慕容恪一族)、魏國公府(慕容垂一族)、信國公府(張遼一族)、遼國公府(關羽一族)貶為庶人,沒收家產,另外受株連勛族不在少數。
鄧桓在位二十三年,勵精圖治,鄧朝國勢日昌,國庫充盈、社會安定、百姓安生,史稱慶隆之治,然多次誅殺、廢黜功臣之後,令其染上污名,毀譽參半。
然慶隆年間,鄧桓坐視渤海國壯大,使得渤海國在毫無壓力的情況之下,竊取了鄧朝遼東道的玄菟郡和樂浪郡,又收服了鮮卑、烏桓、匈奴等部,吞併三韓,成為了與鄧朝相提並論的強國。
慶隆二十三年,九月,鄧桓駕崩於洛陽乾陽宮,享年五十四歲,在位二十三年,廟號高宗,諡號元皇帝,葬於邙山永陵,時年三十歲的皇太子鄧煥繼位,改元嘉隆。
鄧煥在位期間,對內奉行世宗、高宗時期的國策,對外大興武事,與渤海國展開了曠日持久的大戰。
嘉隆二十二年,鄧軍攻入渤海國都城遼陽,成功滅亡了渤海國。
鄧煥在位三十五年,鄧朝版圖、國力達到巔峰,史稱嘉隆之盛。
嘉隆三十五年,七月,鄧煥駕崩於洛陽乾陽宮,皇太子鄧銘繼位,改元永慶,為大行皇帝上廟號中宗,諡號宣武皇帝,葬於邙山敬陵。
鄧朝傳承了十一世,十五帝,到了末代皇帝鄧奎在位期間,內憂外患,貪官污吏橫行,天災人禍不斷,百姓紛紛揭竿而起,終在崇化十一年,農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