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續的細節操作,也說的很清楚。
大順派出宣慰使前往南洋,統計那些沒有繳納人頭稅的「黑戶」,按照人丁數量,給予大順皇帝的內帑賜銀。
同時宣慰使會作保,保證荷蘭人不會把他們在半途就扔大海里淹死。儘快完成巴達維亞總督的計劃。
原本巴達維亞總督的計劃就是三種。
殺光。
全部遣送回福建。
遷徙到錫蘭和安汶,去做苦工。
對日一戰使得原本就出了大問題的蔗糖出口貿易更加雪上加霜,南洋華人的暴動迫在眉睫。
大順插了一腳,外交部也明確表示,絕對不會允許回福建。用齊國公的話來說,這些人回了福建,無事可做,無可謀生,必要作亂。到時候,這作亂的大鍋就得扣在外交部的頭上。
既不敢殺,也不能送回福建,唯有第三條路可走。
而且要快走、趕緊走,在一年之內解決,否則必要出大問題其實當然還有另一種解決方法,荷蘭東印度公司給每個蔗糖奴工發失業救濟,挺過這一次蔗糖生產相對過剩的危機,完成產業轉型,但顯然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旗幟不是紅的。
荷蘭希望這件事快點解決,大順這邊其實也希望這件事快點解決。
劉鈺心裏還是有數的,今年神羅皇帝就要完蛋了,又沒男丁,這仗要是不打起來就鬼了。
又是分享給法國米尼彈、又是告訴法國西洋參貂皮貿易輸血,法國人肯定是要往低地地區使勁兒的,荷蘭要不參戰也見鬼了。
時間緊迫,劉鈺可不希望下南洋之後,還要解決巴達維亞的危機。
荷蘭人對於這種折中的辦法,其實也是挺滿意的。遍觀南洋,最能幹的還是華人,不管是種甘蔗、榨糖、蓋房子、建城堡,缺了華人巴達維亞也建不起來。爪哇人一方面手藝不行,另一方面村社制還未徹底解體。這個時代,但凡能當農民,誰也不肯當僱工。
去往錫蘭等地做事,既可以緩解巴達維亞的危機,又可以為將來在印度立足打下基礎。
波斯出了事、日本又被大順壟斷了貿易,荷蘭也急需開拓新的亞洲市場。放眼望去,當然最適合的就是印度了。
而且基本上這些華人奴工都是挺能幹的,除了那些刺頭的「烏衫黨」外,大部分人吃苦耐勞、逆來順受,只要給飯吃餓不死,他們一般也不會發起大規模的反抗。
再加上皇帝要為這些人出人頭稅,哪怕一人一兩銀子,這對巴達維亞來說也是一筆不小的收入。
總督拿一部分、大小官員分一分,這可不是走總公司的賬目,對華貿易委員會和負責談判的這些人手裏也能潤一潤。
大老遠的從荷蘭跑到東南亞,為的啥呀?為了荷蘭?荷蘭現在連個聯省執政官都沒有,還不是為了發財嗎?
既然於公於私都是好的,不答應那就實在沒有道理了。
對荷蘭人如此讓步,一旁的英國使節心裏一陣無奈,本想着趁着這次機會製造中荷之間的裂痕。
可沒想到大順這邊對荷蘭做了這麼大的讓步,甚至認可了荷蘭在東南亞的統治。
心裏正鬱悶之際,李淦又叫了英國使節上前。
「朕聞爾國正與西班牙國交戰。爾等交戰,只要在天朝之外,自與天朝無關。」
「然爾等雖多加請求,又獻厚禮,請求能在天朝港口補給停靠。朕富有四海,豈能因此小禮而應允?」
聽到這,英國使節心裏一寒,卻又聽劉鈺翻譯道:「然朕念及遠洋出海,長期不停靠,亦多有死傷。上蒼有好生之德,此事亦可商議。只是若由爾等停靠,就不得不許西班牙人亦停靠。否則,便似天朝近爾國而遠西國。天朝於外,一視同仁,專許爾國停靠,萬萬不能。」
英國使節心下轉憂為喜,西班牙人有菲律賓,也根本不用在大順這邊停靠補給。
允許兩國都停靠,實際上就是在拉偏架。
驚喜之餘,英國人自覺好像也能明白大順這邊的考慮。
無他,歷史遺留問題。
明末的時候,英國是被荷蘭人當槍使過,聯合艦隊的艦隊司令是英國人、
第二零零章 善勝敵者,勝於無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