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
但是,普魯士又又又背盟單獨停戰了;英國人拿着充滿銅臭氣的英鎊找到了俄國人,俄國人要出兵萊茵河了;英國人不給奧地利錢繼續打普魯士,可是打法國卻會繼續資助……
局面再度難看起來,法國無論如何是沒辦法繼續撐下去了。
法國再強,也不可能以一國之力,單挑英、奧、俄、荷,還有波蘭王出租的僱傭兵。
然而現在就退出戰爭?
國民、貴族會怎麼看待他這個國王?
打了四五年仗、死了幾萬人、花了無數的金錢,戰果呢?
戰果就是半個栗子沒吃到,一爪毛都被燒沒了?
那之前丞相弗勒里極度反對參戰,你一意孤行,認為是個超越曾祖父的機會,現在呢?
早就告訴你休養生息保持和平,你非要打,打也不是不行,勝利者是不受譴責的。但是,沒有任何戰果,你不是勝利者啊。
人們會不會說,如果當初國王聽首相的就好了?如果首相不死就好了?國王是否有能力廢除丞相大權獨攬帶領法蘭西前進?
能力不強、想的太多,就總會出現這樣的想法。
怕被人瞧不起、怕被人看扁、怕被人說三道四。
就越想證明自己。
一方面是自負、一方面又是自卑,這種矛盾的結合體,便是路易十五此時心態的寫照。
故而對大順這邊來說,俄國出兵,是件好事。
否則就路易十五這心態,俄國要是不出兵,路易十五非得吃了奧屬尼德蘭、蹂躪荷蘭,以求太陽王再世之名。
劉鈺之前和路易十五講了那麼多的道理,事到臨頭,時機來臨的時候,路易十五雄心壯志一起,那些道理遠不如俄國出兵有用。
俄國出兵的前提之一,便是劉鈺之前在彼得堡和伊麗莎白的會面,兩國處理完了歷史遺留問題。「割地喪土」的各種大黑鍋,都是安娜女皇時代背着的,大順也用實際上的下南洋行動,表達了大順沒有北進之意的誠意。
而且,國際法法理上,俄國也沒有違背和大順的不與敵對方結盟的密約。
英俄共同防禦條約,更準確點的說法,是俄羅斯帝國與漢諾威選侯國共同防禦條約,只不過漢諾威選侯恰好是英國國王而已。
真有人登陸英倫,依照條約,俄國是不管的。
這和英荷共同防禦條約完全不一樣。
大順對荷蘭宣戰,但沒對英國宣戰;而且俄國也不會去防禦荷蘭,理論上還是為了保護漢諾威選侯國的。
現在這種密約構建起來的、很多消息不對外公佈的波雲詭譎的國際局勢,使得劉鈺的荷蘭計劃,有了讓法國點頭的可能。
齊國公現在這般說,其實就是在提醒路易十五:身後有餘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
見好就收,不要等到俄軍真的抵達萊茵河了,那就不好辦了。
現在見好就收,開始談判,法國還能得到不少好處。
若是見好不收,打得好,法國的經濟撐不住;一旦打不好,一旦輸給了俄軍,法國就真是偷雞不成蝕把米了。
因為,此時的法國,在殖民地上,輸的一塌糊塗!
印度、北美、加勒比,法國謎一樣的海軍,讓英國全面佔據優勢。
一旦要是俄軍抵達,法國既贏不起,因為沒錢;更輸不起,只要輸一次,不但是歐洲優勢沒了,殖民地也要不回來了。
大順在這裏面的操作,是勾結荷蘭的攝政派,再度發動政變。然後法國承認荷蘭中立,與荷蘭停戰,從而讓荷蘭中立這件事,不在英法談判的範疇之內。
這樣的話,英法還有彼此交換利益的可能:英國還回法國北美的路易斯堡和印度的本地治里;法國承認英國漢諾威選侯的地位,法國放棄對奧屬尼德蘭的佔領,換取意大利方面法西的利益。
這個順序,是不能搞錯的。
搞錯的話,荷蘭中立、廢棄英荷同盟條約本身,就成為了英國和法國利益交換的一部分了。
而這個部分的要價太高,法國也得需要付出別的東西,很可能北美殖民地或者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