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公剛到荷蘭沒多久,就碰到了一件樂事。
亦算是親眼目睹了什麼叫「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不是帝國」的神聖羅馬帝國到底是個什麼玩意兒。
他們這群人剛到荷蘭也就半個多月,便傳來了消息。
英國與荷蘭,在奧地利代表不在場的情況下,單方面和普魯士簽訂了合約,承認普魯士對西里西亞的主權。
普魯士則做出回報,以選侯的身份推選奧地利女王的王夫、意大利的托斯卡納大公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不過這件樂事,隨後的走向就變得有趣起來。
奧地利人並不滿意,哪怕法國已經攻入了奧屬尼德蘭、哪怕漢諾威選後宣佈要是皇帝繼續和普魯士作戰就要斷了給皇帝的援助,奧地利人依舊不罷休,繼續和普魯士開戰,誓死保衛西里西亞。
「還真讓守常說着了。這奧法矛盾下降,普奧矛盾上升,日後奧法之間還真有可能站在一起。」
對這邊的局勢有所了解之後,齊國公衝着跟着他又返回歐洲的康不怠,感嘆了一句。
康不怠沒有官面身份,他是劉鈺的幕僚。這一次齊國公再來歐洲辦這件大事,也需得有人照應出謀劃策,便讓康不怠暫時做了齊國公的私人幕僚,以求達成目的。
一行人來到荷蘭一個月,荷蘭這邊也沒有官方人員前來接洽。但是也沒出現被驅逐之類的情況,大順這一行人就在阿姆斯特丹看熱鬧。
看着混亂的金融市場、看着投資失敗報復社會者的各種表演,順帶也看着荷蘭正在爆發的轟轟烈烈的反包稅制暴動。
不管是荷蘭內部的混亂,還是奧地利不接受調停繼續和普魯士死磕,對大順這行人來說,都是好消息。
康不怠也很贊同齊國公的見解,看來西里西亞一割,普奧矛盾就再也解不開了。
法國畢竟是外來者,和普奧都是神羅內部的,「內鬥」永遠要重要於外戰。
這對劉鈺謀劃的大同盟計劃,是大有好處的。
伴隨着普魯士退出戰爭,大順組建武裝中立同盟搞走私的條件,也就更成熟了。
大順在亞洲,那是天朝上國。
但在歐洲,想要辦成事,肯定是要考慮歐洲強國的意見。
在亞洲,大順說這事兒辦不成,他國就辦不成。在歐洲,可就差得遠。
武裝中立同盟,本身就是對付英國的,當然也就不需要考慮英國的意見。
但是,既然不考慮英國的意見,法國的看法就必須要考慮。
荷蘭現在已經徹底亂了,法國覺得優勢極大,到時候會不會吃的太狠,那也難說。
不過,普魯士再一次退出戰爭,法國的局面實際上就再度難看起來。只要奧地利發現自己缺了英荷的英鎊和銀盾,憑自己打不過普魯士,也只能捏着鼻子認了割讓西里西亞。
如此,法國就又成了自己面對一圈敵人圍攻的態勢。到時候,在處置荷蘭的問題上,肯定是會有所讓步的。
大順這邊提出的條約,法國也就更加有可能支持:即廢除英荷同盟、驅趕奧蘭治家族流亡英國、議會派上台、荷蘭加入武裝中立同盟、英荷所有的條約全部廢除。
在普魯士再度退出戰爭之前,法國未必會接受大順提出的想法。
法國覺得自己優勢很大:中國盟友毀了荷蘭的經濟、普魯士盟友打的奧地利人痛不欲生、自己攻入了奧屬尼德蘭。中、普、法三國同盟,誰人能敵?這麼大的優勢,怎麼能就給荷蘭這麼寬容的條件?
怎麼不得佔據奧屬尼德蘭、讓荷蘭做傀儡國、讓英國放棄漢諾威選侯國、扶植親法的神羅國家做皇帝?
故而,齊國公這一次率領的使節團,沒有第一時間向法國提出正式的建議,而是選擇了繼續等待。
等待戰爭真正結束、法國發現自己不但沒有那麼大的優勢、反而可能要選入四面皆敵的境地時,大順再出面調停,在歐洲和會上擴大自己的影響力。
因為大順這邊實實在在悄悄地坑了法國一大把。
先是大順開放了港口讓英國的喬治·安森艦隊泊靠,使得英國在呂宋獲得大勝。看上去雖然和法國
第四六四章 真正的雪中送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