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責移民的人,聽劉鈺講過英國殖民地靠煙葉發財的故事。
但這個故事放在這裏,實在難以複製。
從歐洲買回來的甜菜種子,也還在改良階段,含糖量還不是很高。在本地銷售還行,哪怕運到日本,都比從福建廣東那邊販賣到日本的糖要貴一些,根本無利可圖。
整個海參崴,幾乎成了一個貿易的死胡同。
只要官方停了移民投入,這裏剛剛發展起來的種植農業,很快就會退化成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
暫時來看,糧食產出無處可賣,只能靠官方移民的人口來消化,保證當地的伐木業,以確保威海造船廠的橡木供應。
這一次移民的負責人除了把人運到這裏,還有另一個任務。
組織一批五百山東人、一百海參崴有種植經驗的人,移民蝦夷地,也就是後世日本的北海道。
雖然負責移民的人對此頗為不解,但劉鈺節度鯨海,他下的命令,這些人只能遵守,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
等待補給的這幾天,要迅速把人聚齊,跟着探險船一起前往蝦夷地。
第一批六百移民,要在那裏修築房屋,前期就要靠海參崴糧倉的糧食作為補給,可能要等到明年或者後年才能保證糧食自給自足。
船上除了人口,還運了一大批的火槍,一旦到了蝦夷地,就要全部配發。
先建造一個簡單的棱堡結構的小寨子,這一次移民的成本可實在太高,若是有這些錢往海參崴方向移民,這六百人的規模就可以移三倍左右。
上有命令,下便遵從。
短暫的修整補給之後,從本地的官營農場裏招募的一百有同緯度種植經驗的農夫一起上了船。
不久之後,抵達了幾乎看不到人煙的蝦夷地。這裏的氣候還算暖和,和海參崴差不多。
幾個懂行的看了看附近的植物,確定這裏的氣候完全可以支持種植耐寒水稻和小麥。
選擇了一處河口登陸,砍伐樹木,搭建倉庫,先把糧食運了過來積存。
「鷹娑伯有拓地的愛好。這錢花的……不值啊。」
「要我說東北還未佔滿人,卻把人往這裏塞,實在是賠本的。這裏又種不了棉花、靛青、煙草,只能種糧食。種了糧食? 也不能往缺糧的京城運送售賣? 因為賺不到錢,這是圖啥呢?」
領頭負責的官員很是不解? 其餘人也不明白。如果是為了緩解人多地少的矛盾? 就該把河南、山東的人口往東北運送,而不是跑到這種地方。
若說戍邊? 這地方也沒什麼邊可戍。
只能種植糧食,又賠本。這糧食繞過朝鮮? 運到威海? 比從暹羅買糧貴的多。
心中不解,這事情還是要做。好在這些人組織過往海參崴、黑龍江江口的移民,有着豐富的同緯度移民經驗。
考察了當地的土質,也算是比較肥沃。
這裏適合養馬? 也適合養牛羊? 劉鈺告訴過他們,將來的鯨海農業,不會是男耕女織的小農,而是半耕本牧的農場農業。
靠大牲口種地,也靠大牲口的糞便肥田。
至於發展成之後? 糧食賣給誰,這就不是他們要考慮的。一個個想着? 或許七八年之後,更好的甜菜品種就能培育出來? 更耐寒的煙草也能培育出來,說不定這裏也能賺錢。
可現在? 只能用軍屯的方式在這裏駐紮。
不久之後? 一艘運糧船從海參崴抵達? 同行的還有一艘小船,船上下來了五十名陸戰隊的士兵。
這是打擦邊球的產物,不屬於劉鈺這個節度使不能碰的陸軍,但這個擦邊球是皇帝允許的。
領頭的軍官是個中尉,下船後就和已經在這裏建好了木屋和簡單防禦的負責人交接了一下,從船上卸下來了四門八磅炮。
負責墾殖的人有些懵,摸了把大炮的炮身,問道:「這是什麼意思?鷹娑伯不會以為這裏的人,需要大炮才能防住吧?這些日子我也見到了這裏的野人,鬚髮長一些,倒和那些庫頁島上的人沒太大區別。尚在用弓箭,而且弓箭也不甚太利,我等有火槍,怕個什麼?」
中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