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速中文網 > 軍事小說 > 新順1730 > 第三十一章 全是好處,沒有壞處(中)

第三十一章 全是好處,沒有壞處(中)

    而是很標準地用他所定型的三觀,聯繫先秦兩漢的諸多學說,把事情從物質的角度去解釋。

    太子問出來圈地運動的事,劉鈺也只是笑了笑,然後搖了搖頭。

    「殿下多慮了,此事斷不可能發生。我說的務本,絕對不是這個意思。」

    太子加重語氣道:「斷不可能?」

    「斷不可能!我說的務本,於此毫無關係。」

    「既說師夷長技,那麼圈地運動無非三件事。」

    「其一,確定地權,公地、私地之分;村社集體所有的土地劃歸私人佔據。這些事,自秦漢時候,再到宋,已然完成。本朝不存在村社的集體土地。我在松蘇搞鹽政改革的時候,倒是遇到過宗族的草盪,至少他們非說是他們的,但頂天也就這樣了,基本上不存在那麼多的公地。」

    「其二,養羊,賣毛,而供紡織之用。本朝得南洋,下錫蘭、闖關東。棉花、亞麻等,皆不缺,何需本土圈地為工商業提供原材料?或者種糧食,賣給工商業發達的城市,可問題是南洋米遼東麥,已經叫人哭着喊着穀賤傷農了。」

    「其三,為興工商,必要廉價勞動力。本朝不圈地,一年流民何止百萬,難道缺從事工商之勞力嗎?我在松蘇變革,單單一個商路改變,至少二十萬嶺南腳夫失業,只五嶺西江一地,流民般的廉價勞力不下二三十萬,缺嗎?」

    「既然這三項,並無長處可學。那麼,反過來說,南洋印度之棉,極其廉價,中原種棉無利可圖,那麼圈地種棉的意義何在?」

    「若為種糧食賣錢,工商業最興盛之地,方需大量糧食,然而南洋米、遼東麥,乃至朝鮮米,都比河南的糧食便宜,即便一個價,加上運費那也便宜……那圈地種糧,也無利可圖。糧食總得賣出去才是錢。」

    「除了糧食、棉花、亞麻等消耗量大的東西外,還有啥東西,能值得大規模圈地以致影響千萬人?」


    「況且地租本高,又有高利貸壓身,又可驅使佃戶如農奴,種啥玩意兒能比這個利潤更大?」

    「若說本朝唯一像圈地運動的地方,也唯獨就是淮南草盪。但其三意,也不過得其二而已。淮南圈地,是為了明確產權,將國有的草盪私有化;是為了種棉,利潤更高。但也不是為了製造廉價的流民勞力而入城市。」

    「所以,圈地三意只得其二,這已經是最像的了。還非得天時地利的蘇北草盪荒蕪區才可。」

    「只要朝廷允許原棉、棉紗、糧食、油料等,源源不斷入河南、江漢,則無需擔憂圈地事。絕無可能。」

    「我也根本不是擔心會出現圈地事。圈地,是讓原本五戶折騰的三百畝地,只餘一戶做工折騰便是。剩餘的滾去做工。本朝的兼併,是讓原本屬於五戶的百畝地,屬於一戶,其餘人皆為佃戶,繳納租子。這些佃戶,欲去做工、欲為契約長工去海外墾殖而不得。」

    「殿下擔心的圈地,擔心的是佃戶無業而為流民。此事我敢打包票,三十年內,中原絕無可能發生,因為沒啥可種的能讓獲利高過收租子。唯一可能的,或許是種烤煙?但這玩意兒,最多也就靠近鐵路的一二個縣,頂天了,問題不大。」

    「要解決的,還是兼併問題……此事或可解、或不肯解、或不願解。既如此,那麼修路本身,也是有利的。」

    「若有災荒,可賑、可濟、可撫、可剿、可輸糧、可以工代賑修路挖河。」

    「或者,若朝廷真有社稷長久之願,斂財聚力,集中力量,移民海外。」

    「亦或者,相信工商業發展下去,能容下半數人口。一切以工業化為目的,期間安撫百姓,均其田畝,使之少地主之租,足以苟活於轉型完成。」

    「殿下可知,江南一些地方,懷念前朝洪武時候,說那時候賃官田,四成租,現在有人思念當時,竟懷念為善政、保民之舉。」

    這裏面一些東西,其實就是個很簡單的道理。

    就像是大順的土布生命力之頑強,劉鈺壓根就不覺得國內市場能有多大。究其根源,就是勞動力已經便宜到,哪怕費勁吧啦地把棉花紡成紗線、織成布,整個過程能多買五斤米,都會有人去干,因為要不然這勞動力是空閒的,連五斤米都換不到。



  
望舒慕羲和推薦:  
隨機推薦:  寒門宰相  為了成為英靈我只好在歷史裡搞事  震驚!我的徒弟居然是女帝  為什麼它永無止境  混沌天帝訣  
『加入書籤,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

搜"新順1730"
360搜"新順1730"
語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