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迫繞到正面散兵炮兵和列兵側翼的孟加拉騎兵,很快就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絕望當中。
錯落配置的方陣,死板的很,因為大順的軍官不相信這些府兵抽丁能玩花活。
但也正因為死板的很,所以等到孟加拉騎兵被前面擋住、不得不從兩翼繞過去往裏面插的時候,就發現這些死板的方陣配置是如此的恐怖。
每個營隊方陣的側角,都部署着軍改後統一規格的火炮。
方陣之間的位置錯落, 就像是棱堡一樣,只不過是以血肉做成城牆的棱堡。除非軍官在戰場上大腦高速運算,否則很難迅速找出來交叉射擊的盲區。
擅長側翼包抄戰術的孟加拉騎兵,發現自己的四面八方都有射來的鉛彈。
衝擊進來後,軍官的指揮已經崩潰,這些孟加拉騎兵只能憑藉自己的感覺:要麼去衝進距離自己最近的方陣, 要麼扭頭就開熘離開這個死亡火獄。
倒斃的馬匹、在地上翻滾的傷兵、被鉛彈擊中後在地上抽搐四肢的戰馬, 進一步加劇了衝擊的難度、降低了衝擊的速度,也使得後續衝過來的人都成為了活靶子。
孟加拉騎兵第一波衝擊的失敗, 也算是印證了劉玉在大順軍改時候的思路:不要相信這個時代士兵的勇氣和情操,這個時代最優秀的衝擊騎兵,一定是他形容的那種「瘋狂的戰馬馱着閉着眼睛大聲叫喊把腦袋插進馬鬃毛里的瘋子」的狀態,做不到最後三十步像是馬馱醉漢一樣的衝擊,在這個時代已經不配叫優秀正規衝擊騎兵了。
騎兵軍官存在的最大意義,就是控制騎兵隊伍的陣型,並且從三百步遠開始逐漸加速的時候,控制好從碎步跑到小步跑到快步跑到控韁快跑再到最後瘋狂三十步的整個過程,就是合格的衝擊騎兵的營連軍官。
側擊、直衝、繞後等等這些,那不是營連軍官要管的。
從騎兵衝擊的角度來講,孟加拉騎兵的衝擊,還是很不錯的, 不愧是孟加拉真正的精銳部隊。
大順選擇密集衝鋒的原因,也是因為大順花不起錢培養專業的馬上武士了, 所以軍改之後不得不玩密集衝鋒,讓那些馬上的封建武士、或者可以理解為封建時代的以殺人為業的「工匠」, 沒有足夠的空間施展他們的武藝。
孟加拉騎兵的旗幟、號令、旗語、轉彎、陣型等,一應俱全。
和大順正規騎兵的區別, 就是大順的正規騎兵基本山是一錘子買賣,三十步完整陣型全速衝鋒,密密麻麻。
衝進去就贏。
沖不進去,就會像不久前法國在漢諾威的精銳騎兵所面臨的情況一下:第一波沒頂進去,密集的陣型下,那些死去的戰馬和士兵,在地上成了血肉拒馬,太過密集的騎兵陣型一旦第一次衝擊失敗,可能就基本沒機會了。
騎兵密集陣型如牆一般發起攻擊後,它就不可能繞襲敵軍側翼或執行任何隊形變換。
在交戰之前也往往無法偵察到行進過程中可能會遭遇的各處障礙。
在衝擊結束後,又該如何重整一個兩翼毫無間隙的騎兵中隊?
要是一匹馬倒下,它旁邊的另一匹就會轉向,這不是避免去踩踏死傷後倒在地上的人員馬匹的問題,而是那麼大的馬躺在地上,飛速踩踏自己多半要骨折。
等等……等等,這些都是大順軍改後的正規騎兵所遇到的問題,各種反對的理由,層出不窮,而且其實都很有道理。
問題就在於, 這樣的問題、那樣的問題,都比不過密集衝鋒的一錘子買賣、三十步的醉漢超速衝擊撕開對面防禦的幾率大這一個優點。
大順的密集騎兵所憂慮的種種問題,孟加拉騎兵全都沒有。
但問題是,他們沒有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可也沖不開任何一個方陣……
的確,孟加拉騎兵避免了大順正規騎兵的那種無法繞襲側翼和衝鋒中快速隊形轉換的缺點。
但代價是,他們遇到密密麻麻的刺刀,和一波霰彈的齊射,直接避開了前面的散兵和騎炮線,往兩邊開熘了。
的確,孟加拉騎兵很容易自行跨越戰場上的未知的障礙,憑藉自己的馬術,可以避免被那些倒地的馬匹牽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