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特的死,以及他死前的絕命書,可能在很久之後會對英國帶來巨大的影響。甚至關乎到是不是要「damn the king!!dam! da迷es!」
但現在,他的死,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大順這邊能否繼續延續既定的戰略,繼續在貿易上對英國殖民地持續施壓。
在直布羅陀剛剛剛攻陷的時候。
在地球的另一端。
戰爭爆發的消息,在松蘇天津南洋東北等地區是個大事。
可能在武夷、景德等地,也算是個大事。
除此之外,那便算不得什麼大事了,大順大部分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並未受到戰爭的一絲影響。
此時歐洲戰場的消息還未傳遞迴來,此時的貿易終究還是要依附於季風,一般來說要到吃粽子的時候,歐洲戰場的消息才能傳回。
不過,印度那邊的消息,早已經穿回來了。
伴隨着大順在印度的勝利、孟加拉納瓦布的復辟,松蘇地區的航運業,也迎來了新一波更嚴苛的航運管制。
本身去印度倒是沒什麼可管制的。
但是,商人的德行,所有人都清楚。
不管制的話,海軍和陸戰隊留了血、拼了命打出來的東西,他們轉手就能給賣了。
在印度的勝利,影響的不只是印度。
正如大順下南洋,影響的不只是南洋,而是造成了孟買蘇拉特等地的棉紡織業暴亂一樣。
大順在印度的勝利,除了對印度的影響,更多的還是大順拔掉了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貿易線。
波斯、土耳其、紅海等地的貿易線,現在由大順這邊接管了。
這和南洋的問題類似。
南洋是荷蘭東印度公司,培養了南洋的「棉布消費貿易」。只不過之前是蘇拉特布,大順下南洋之後是松蘇布。
而波斯、紅海、土耳其等地,大順之前承接了荷蘭的遺產,和英國東印度公司爭來爭去,在生產端主要也是孟買布和松蘇布之爭。
有個很簡單的事實,那就是孟買距離波斯,要比松蘇去波斯,近得多。
如果不進行嚴苛的商業管制,應該說,很快就能看到大順這邊的商人,去買印度商品去往波斯賣了。
終究,在之前的工場手工業時代,大順真正的敵人,英法荷什麼的都壓根排不上號,真正的敵人始終是印度,甚至可以說從大明中期出現了世界市場的概念之後,中國手工業參與世界貿易的最大敵人就是印度手工業。
大順和印度之間的貿易品,重合度還是挺高的。至少相對於歐洲而言,重合度高得多。
航運距離、人工成本、如果摧毀印度手工業……等等這些問題,需要大順朝廷這邊以強大的管控力和限制來完成。
現在更多的、更系統性的管控政策還未出台。
但藉助之前的「特許貿易公司」的模式,這種管控才是還可以用這種官督商辦的方式,逼着商人只准買國產商品去波斯、土耳其等地售賣。
在朝廷看來,軍隊拼死拼活趕走了英國東印度公司,不是讓這些商人去倒賣印度商品去波斯土耳其的。
尤其是工商貿易體系內大量的實學派系出身的人,他們對這種事深惡痛絕,在三觀上就堅決反對。否則,在他們看來,這件事就成為朝廷出錢幫着商人去搞商業殖民地了,那和他們學到的原始積累是為了工業發展的思路完全不同,而是走上了原始積累是目的而不是手段的邪路了。
大順這邊,講究個以史為鑑。
而「史」,近在遲尺。此時距離大順下南洋也沒多久,大順的實學體系一直以來都在批判荷蘭的殖民模式。
說荷蘭就是商人誤國,以國家力量為基礎,只為極少數商人發財。
偌大個南洋地區、那麼大的殖民地,能把本國的紡織業乾死,這一直都是大順這邊的反面教材。
當然也包括英國東印度公司,逼的英國紡織業暴動和1701大請願,這也是個反面教材。
在這種三觀氛圍下,這種管控心態也就可想而知。
即便大順這邊在
第一三四章 逼着商人賺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