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哪國的矛盾都不少,大順內部的問題更多,類似的問題也很快就會出現。
但好在這一次對歐戰爭,出錢的是得益者,支持戰爭的其實也類似於英國的輝格黨新興貴族和軍事貴族與新興資產階級的組合,他們可以適當地放棄一些地租收益,因為他們有收益率更高的資產。
區別在於,英國的工商業對比農業,輝格黨壓的托利黨喘不動氣;而大順這邊,則是托利黨們壓的輝格黨們只能在帝國邊緣做事,帝國內部依舊是士紳地主的自留地。
好在大順的體量足夠大,對內的稅收效率沒那麼高,也沒有上億的外債和幾乎一年1500萬兩白銀的國債利息。
這些問題壓在已經達到稅收極限的英國身上,很多積壓的矛盾就全炸出來。
打着保衛傳統旗號的鄉紳階層與新興資產階級和矛盾。
英國本土與北美殖民地的矛盾。
西印度商會和東印度公司的矛盾。
國王黨和世子黨之間的矛盾。
是否要繼續加強與普魯士的聯繫,也就是要漢諾威還是要殖民地的矛盾。
土地稅、消費稅、工商稅、鹽包稅、茶稅糖稅的矛盾這個稅收問題,看法國的重農學派那一套東西,其實倒是比價容易理解:比如一尺布長了一塊錢,農業僱工也得穿褲子,那這穿褲子的漲價,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認為是土地所有者的支出,按照重農學派的理論最終都會傳遞到土地所有者的身上。
威廉·皮特的情況比較特殊,早期就是世子黨,而且明確表示是英國的反對派,因為他認為下院的影響力要麼來自國王支持、要麼來自反政府活動。
在輝格黨寡頭小圈子政治下,威廉·皮特的選擇是對的,因為正常從政他是進不了決策圈的,這得論資排輩。
但在台下通過組織反政府活動、做世子黨,反而非常容易拿到足夠的威望。
故而,早些年,威廉·皮特是作為一面「反輝格黨、反國王、反德國利益大於英國、反土地稅」的一面旗幟的。
喬治二世諷刺他為「愛國娃娃」,因為皮特老是批判喬治二世保德國不保大英。
而他們的圈子,則自稱為「小愛國者」,「真正的愛國者」,「讓英國再次偉大」,「愛國者黨」。
丘吉爾公爵的老婆,在臨死前,欽點了威廉·皮特,作為正統英國政治人物的代言人,將丘吉爾公爵的遺產拿出了一部分錢和一大塊地產莊園,給了威廉·皮特。
錢其實倒是不多,一年三萬兩白銀的年金,但這是一面旗幟,一面老公爵派對他的認可的旗幟。
在丘吉爾公爵的遺孀欽點了威廉·皮特後,更多的「英國正統愛國者派」的貴族們,便開始了對他的支持。
但是,支持是有限度的。
同樣還是老馬的評價:
【力圖保持自己世襲的寡頭政權乃是輝格主義的唯一特徵。】
【至於除此以外輝格黨有時也加以維護的那些利益和原則,並不是它自己的,而是工商業階級的發展即資產階級的發展強加於它的。就像1688年以後輝格黨和當時擁有極大權勢的金融巨頭聯合起來一樣……是把托利黨從政府職位趕走的最可靠手段,輝格黨上台執政,並把同政權有關的那一部分勝利果實據為己有】
【……但是……(每當發展到只有資產階級得利的時候),他們便急忙拉住運動,以便阻止運動繼續發展,同時恢復自己的地位】
這就是「正統英國派」,或者說以貴族派為首的、「開明」的、「真正愛國」的土地地租貴族派們,對威廉·皮特的全球殖民戰略支持;但如今遇到挫折後又反對的原因。
威廉·皮特是狂熱的全球殖民帝國構想家,歷史上,他曾建議,不如連西班牙一起宣了,趁着西班牙還未參戰,集結兵力先把西班牙的運寶船搶了,如果不開戰他就辭職。
他的戰略也非常明確:
消滅作為大國的法國;剪除法國在海外的屬地,尤其是加勒比海那些盛產食糖的島嶼;把法國趕出印度;在加拿大取而代之。
原因是他認為,英國的繁榮應建立在貿易之上,貿易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