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皇帝的一切交流,都要以現在的現狀、大順的能力、皇帝的目的等為基礎。
道理有很多。
到但要說拿着為人民而服務這樣的話,和皇帝說,那簡直連對牛彈琴都算不上。
於是,劉玉大談了一些人吃人的東西。
「陛下,臣請以扶桑遷民事,試言之。」
「扶桑遷民,究其本源,是工商業在那裏需要人,而一個人能給僱主賺的錢,高於遠渡大洋的船資。是以,移民事,可成。」
「初為黃金、白銀之礦業。」
「後漸次為伐木、造船、曬鹽。」
「以至於到紡織、冶鐵等。」
「若非如此,以朝廷之力,恐難完成。」
「至今來說,臣以為,此事於國有利,手段亦可行。」
皇帝點點頭,承認這一點。
「愛卿所言極是。扶桑遷民事,可謂一舉兩得。」
「一來開採金銀,國庫充裕,亦為貨幣改制提供了基礎。」
「二來使得黃河河道事,佔地之後,不至於使數十萬百姓無業而成流民。」
「確如卿所言,真利國利民之事。」
劉玉又道:「陛下,究其本源,便是一個人能給僱主賺的錢,高於遠渡大洋的船資、也高於支付的工資。於是,遷民事可成。」
這話,其實若在後世,用兩個字或者四個字,就能表達其含義。
剝削。
剩餘價值。
只不過,劉玉和皇帝說的很淺,也避開了這兩個詞。當然,說了,皇帝也不懂。
即便說,考慮剝削、考慮剩餘價值,大順面臨的真正問題,也並不是這麼簡單的。
老馬說:【剩餘價值究竟是怎樣產生的呢?它不是從流通中產生的,但是它在流通中實現。】
剩餘價值要看生產。
但實現,需要流通,也必須要在流通中實現。
這就是大順在北美移民的真正內涵:創造流通,讓剩餘價值得以實現,使得資本不得不遷移勞動力。
流通,就不得不考慮運輸、成本、市場等等問題。
否則,也就無法流通。
而不流通,也就無法實現剩餘價值。
這種流通,劉玉引導的是符合老馬這番話的。
扶桑移民,跨越大洋,成本極高。
前期可以流通的,有也只有金銀,於是扶桑遷民,必須以金銀礦起步。
而金銀礦起步之後,人口增多,才使得糧食、木材、棉布、食鹽等,可以流通。
零點看書網
他們可以流通,才促成了更多的剩餘價值的實現。
更多的剩餘價值的實現,促成了勞動力向東轉移。
這,才是劉玉想和皇帝說的東西:
即,勞動力,向東轉移。
扶桑移民,只是大順更大範疇內的「勞動力向東轉移」的前奏,和總預演。
之所以說是總預演,因為扶桑遷民的諸多產業,也是以「外部市場」為方向的。
不管是新益州的酒類、羊毛;還是金山地區的棉花、棉布。
主要還是面向國外市場。
新益州的酒類,是賣給法國人和原住民的。
金山地區的棉布,是賣給中美洲和南美的西班牙殖民地的。
所以,這幾乎可以視作大順國內的「勞動力向東轉移」的總預演。
也即,大順要靠海外市場,靠一戰的「分贓」、靠從北歐到日本的廣闊世界貿易,來完成工業化的起步,和工商業的繼續發展。
的確,此時,考慮「人均」糧食,南洋的大米是沒辦法與河南人均的,因為運輸原因,這種人均是無意義的。
但是,沿海地區既然「人均」糧食是有意義的,
是可以通過海運運輸的。
那麼,糧食不能過去就人,人不能不去就糧食呢?
糧食沒長腿。
可人是長了腿的。
當然,現實操作起來,肯定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