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硤付北遷民問題,卻談到了南洋、印度。
而這些話的內核,用劉玉更加熟悉的語言來講,其實本質三兩句話就能說清。
【利用國家的權力,積累和組織起社會力量,像溫室一般,助長封建生產方式向資本主義生產方法的轉換過程,並縮短其過渡期……如殖民制度,就是如此】
【保護制度、關稅、保護稅、輸出補助金、強制顛覆其屬地的產業……強行將本國的製造業者製造出來。歐洲各國都要為想辦法攫取這種發明出來的特許權,而相互勾心鬥角……如英格蘭強行顛覆愛爾蘭的羊毛製造業;亦如學習科爾貝爾主義,以國庫投資作為本國工業的原始積累】
李硭檔惱庖惶住>褪搶下硭檔摹頸;ぶ貧取俊
後世的人,對於保護制度的理解,是片面且淺顯的。
因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後世的社會存在,是二戰之後,亞非拉人民反殖民、反侵略、反帝國主義,獲得了階段性的勝利。哪怕說常鬧笑話的印度,那也不再是殖民地,而是有自己的國家強力,能夠保護自己的關稅。
在這種社會存在之下,對於【保護制度】的意識,無非認為也就是加加關稅、政府補貼之類的。
但是,在此時*,在18世紀、19世紀,殖民主義盛行的時代,【保護制度】,如老馬所言:英格蘭摧毀愛爾蘭的羊毛製造業,是保護制度;歐陸國家用科爾貝爾主義,以國庫重稅直接作為本國工業的原始積累,也是保護制度;保護性稅收,是保護制度;英法等國行政命令直接干涉棉布穿衣問題,也是保護制度。
換句話說。
在殖民主義盛行的時代。
以暴力手段、行政手段、軍事干涉等,摧毀屬地的競爭工業,也是一種【保護制度】。
只不過,後世嘛,那幾個原本被侮辱被損害的、被殖民或是半殖民的國家,一個個站起來了。
以軍事手段、行政手段、暴力手段。直接摧毀去本國工業生產能力的辦法,行不通了。
所以,這才產生了對【保護制度】這四個字的誤解,以為保護制度只是本國加加關稅、給點補貼那麼簡單――如後世之日本半導體的覆滅,即可視為這種【保護制度】的「經典形態」。
所以,這又繞回了老馬說的那個道理――在前工業時代,商業霸權,才能帶動工業的發展。而商業霸權,又是靠擴軍、備戰、造艦,主要是海戰來決定的。
大順之前二三十年,瘋狂造艦、擴軍,下了南洋,打贏了一戰。
之前下南洋,就已經早就了蘇拉特地區的棉紡織業崩潰、帶動了松蘇棉紡織業的高速發展。
這,就是軍事霸權,帶來了商業霸權。而商業霸權,又帶動了本國工業發展的典型例子。
因為,蘇拉特地區的棉紡織業發展,很大一部分,源於荷蘭在南洋的商業霸權和軍事霸權。…。。
!
第二九二章 最後的鬧劇(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