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究竟存在於大唐土地之上,更受大唐之度牒,自然要遵循大唐律法,朝廷既然要加稅那就加稅好了,大慈恩寺應予以配合。」
弘忍低頭喝茶,他的道場在南方,加稅之事既然率先在京兆府施行,那麼他無論心底怎麼想都不會輕易發表意見,這裏是關中、是長安、是玄奘的影響範圍,「禪宗」必須予以尊重。
更不能讓玄奘誤會「禪宗」有北上傳道之意圖
義褒雖然並非住持大慈恩寺,但深得玄奘之信任,自從入京參與翻經院便被玄奘賦予重任接管寺中事務,苦笑道:「大慈恩寺還好,因是當今還是皇太子之時為文德皇后祈福,所以得先帝敕命所建,一應用度皆來自於皇家內帑,資金富餘。可其餘寺院卻未必有大慈恩寺這般待遇,寺中僧眾講法傳道之餘還要躬耕農田、經營商鋪,即便有香客布施,所余也不多。若是朝廷加稅,怕是生計維艱,談何弘揚佛法?」
玄奘不管俗物,卻並非不知俗物,聞言面色不變、語氣淺淡:「佛法初入中土之時,傳道僧着百衲衣、穿芒草鞋,所倚者不過一缽一杖而已,然慈悲為懷、普渡眾生,使得佛法大行天下,世人皆皈依我佛。然則今日之境遇較之以往更甚百倍千倍,佛法之弘揚卻舉步維艱,使我不得不遠渡關山、跋涉千水趕赴天竺求取真經今日之佛門,早已被錢帛所玷污,再不復往昔篳路藍縷、一心向佛矣。」
他雖高高在上、被譽為佛門第一,受世人崇敬,卻並非不知民間對於佛門之褒貶,兼併田地、租賃放貸,甚至官僧勾結、大肆斂財弘揚佛法的確需要錢帛,可是當錢帛玷污了佛法之純粹,自當予以取捨。
他用一雙湛然清澈的眼眸看着義褒,緩緩道:「佛之真諦,在於慈悲,世人愛我敬我信我,亦在於慈悲,佛陀以真法度世人,即是慈悲。若舍卻慈悲,何以為佛?真水無香,純淨如法,然一滴水中亦有三千世界、十萬生靈,故而佛門之中亦難以永葆純淨,難免有依附於佛門而自私自利者,此乃天道,無以違抗。然凡事有度,一旦過度,即為魔障,佛門清淨之地,總歸是要時時掃拭、不染塵埃。」
世俗之間無外乎錢帛,但任何時候都不能過度,否則佛門成為貪婪斂財之所以必然受到世人之唾棄,沒有了純淨自如的法則,何談弘揚佛法、普渡眾生?
見義褒面露慚色、心有觸動,玄奘溫言道:「大唐皇帝據有天下,運轉金輪、統御四海,身居帝位、君臨萬國,口含天憲、言出法隨。佛陀雖高居三十三重天俯瞰世間,然佛法亦要總歸是要在世間運轉,自當遵從世間之規則。」
義褒一身冷汗涔涔而下,誠惶誠恐:「是我修為不夠、佛心不穩,被世俗之貪慾迷惑了心志,險些墜入魔道、萬劫不復,使得佛門遭受滅頂之災。」
佛陀超脫三界、逾越五行,但佛門子弟卻依舊身處紅塵,不得不接受大唐律例之管轄。
即在大唐治下,就要遵循大唐律法。
人世間的帝王掌管着至高無上的權力,生殺予奪一言決之,佛門以往之所以曾經屢次遭受滅頂之災,皆在於對於己身的力量失控進而威脅到皇權。
如果佛門依仗遍及天下的信徒為底氣抵制朝廷的加稅政策,必然使得朝廷震怒,皇帝認為皇權受到威脅,再加上道家在一旁煽風點火、推波助瀾,萬一再出現一次「滅佛」之慘事想一想那後果都感到毛骨悚然。
弘忍展顏一笑:「佛的光輝照耀六天,佛法之雲蔭蔽十方世界。向西越過流沙,擴至天竺的疆域;向東抵達大海,延及阿閦佛國。聲威教化激揚無邊無際,車乘文書通達有頂之天。佛曆劫數,小劫一千六百八十萬年何必爭一日之短長?」
義褒合十道:「稍後便傳令京兆府各處寺院,一致配合朝廷之政令,然後由戒律堂審核三年之內賬目,若有貪婪斂財、作奸犯科者定予以嚴懲,淨化佛門,消弭信徒對佛門之怨忿,重現佛門慈悲。」
玄奘低眉垂眼,雙手合十:「我佛慈悲,正該如此。」
他也知當下佛門何等藏污納垢、貪婪下作,然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自南北朝之時佛門遭受荼毒、一度暗無天日,直至隋唐一統、天下大定,由衰轉盛的過程之中難免吸納而來不少投機之輩,現在想要一朝剔除,談何容易?
不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