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州城南二里處是女兒河蜿蜒而過,其南岸有乳峰山與石門山,向為錦州南來之門戶,尤其是石門山的東西石門要道。
而今,此地卻是硝煙瀰漫,人吼馬嘶不斷,哀嚎悲鳴之聲四起,從西石門到東石門的整個石門山區域,明清雙方正在激烈廝殺。
雖然明軍在兵力人數上佔據了很大優勢,但清軍在此地經營日久,他們利用山勢修築了堅固的防禦工事。
況他們雖說兵力不眾,然卻以漢軍、朝鮮軍為主,這些貳韃子們騎射與弓矢之技不精,卻善於操持火銃鐵炮之術。
這些可惡的貳韃子雖然是在被逼怕之下,但其戰力也幾乎發揮到了極致,觀戰場情勢,似乎朝鮮兵還有些未盡全力。
然那些駐守石門山的天佑軍、漢軍卻是十分奮勇,他們在真韃子與上官的催逼下,打銃打炮,給攻山明軍造成很大傷亡,成為一大阻礙。
攻山的明軍將士們,只得以盾牌做為掩護,面對清軍的鳥銃利箭,往往都是才堪堪攻到寨牆壕溝前,就被密集銃炮轟打得哭喊着奔逃而回。
在如此近的距離上,清軍韃子披甲兵的利箭,也是個個準頭奇好。
他們的箭矢雖然射得不遠,但其破甲與放血的能力卻是極強,許多寧遠鎮戰士每每衝到韃陣近前時,身上一旦被韃子利箭射中,很快就會感覺到虛弱無力,失去了戰鬥力。
而朝鮮軍的鳥銃,又是不同。
朝鮮國中的武官與兵士們,以前更習慣於使用冷兵器作戰,遠程武器都還是弓弩為主,雖對火炮喜愛,但對於火銃卻很是牴觸。
這一切,其實都是源於利益分配,畢竟刀槍劍戟與弓弩都已使用數百年之久,中間雖也有過數次改進,但大體形式未變。
延續至今,在朝鮮國內不知已有多少家族是以製作弓弩箭矢為業,這其中許多以此為業的大家族都與朝臣武將們有所勾連。
而且就算那些普通的兵士,家中也多有以此為謀生手段之人。
一旦大量使用火繩槍等銃炮,將有多少大家族從此沒落,又有多少人從此無以為業,試想一下,如此盤根錯節的利益糾葛在裏面,又怎麼來推廣使用火銃這一新型大殺器?
再者說來,鳥銃火炮的技術門檻還是很高的,而且其與弓弩又是基本上沒有什麼關係,一切都要從新學習。
就說這火藥製作技術,朝鮮就一直沒有掌握,其少得可憐的火炮所用子藥,都需從明朝國內進口才行。
畢竟這火藥、火銃等都是國之利器,大明雖然與朝鮮國交好,但也不願如此利器的製作技術被別國掌握,因此控制極嚴。
這種情形一直維持到萬曆二十二年的朝鮮之役爆發,才發生改變!
這一場戰爭足足打了七年之久,當時日本國內正處於戰國時代的末期,一代梟雄豐臣秀吉以「天下人」的結束了日本的戰亂,完成國家政權的統一。
當時的日本國內,各方大名們打了一百多年的內戰,如今被豐臣秀吉統一之後,便有大量久經征戰的武士們閒了下來。
而與此同時,豐臣秀吉在終結日本戰國之亂後,其實力也是空前強大,幾乎集合了日本所有的強軍在自己麾下。
他的野心因此而無比膨脹起來,同時為了緩解國內無仗可打,大量武士無所事事的危險,竟然萌生了向朝鮮借道攻明的想法。
為此還制定了龐大宏偉的征明計劃,動員了近三十萬的總兵力,僅負責登陸作戰的步軍就有九個兵團,達到十五萬之眾。
此外,還有水軍九千人,駕駛戰艦多達七百餘艘,負責往來海峽間運輸步軍,以及沿途一路運送糧草輜重給前線。
在日.軍入侵的初期,畢竟是打了一百多年仗的老兵,久經沙場的日.軍攻勢猛烈、勢如破竹,僅僅才一個月時間,就先後攻佔朝鮮王京漢城與陪都平壤。
此後,更是一路突擊猛進,直趨向大明朝的遼東邊境。
朝鮮國王李昖也是倉惶北逃,一直逃到了義州,並接連派出使臣向宗主國大明朝乞求援救。
因此時大明也已探知,日本有借道朝鮮,攻取大明的野心,朝議決定禦敵於外,出兵朝鮮驅逐日軍,再扶朝鮮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