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船王的決策力和執行力還是很強大的,在與石志堅短暫接洽之後,就又說服了香港霍家和徐家,其實這件事情不用他親自說服,兩家也別無選擇。
緊接着,包船王要做的就是代表包氏,霍氏,還有徐氏三大家族,把九龍倉的一成股權以兩千五百萬港幣轉讓給石志堅。
石志堅,打欠條!
因為他手中三千萬還有其它用處。
對此,包氏,霍氏和徐氏三大家族,還是別無選擇!
接着,包船王帶頭聯名向怡和洋行高層推薦石志堅擔任九龍倉港口公司執行總監一職。
石志堅很聰明,總監職位在這家公司只能屬於「中檔」層次,這樣就不會惡了原先那些董事,總裁,還有總經理,免得他們半路使壞給你使絆子,穿小鞋。
而這個職位卻又是擁有實權的,可以掌管公司中下層,因此很容易被人接受。
作為九龍倉的控股財團,怡和洋行對此並無太大異議,原因很簡單,現在的九龍倉水深火熱,誰都不願意去趟這個混水,既然有人鍾意送死,他們怎會拒絕?
不過茲事體大,程序什麼的還是要走一走的,石志堅這個即將新官上任的總監大人,最起碼也要和怡和洋行大佬見上一面,溝通交流一番。
……
怡和是目前亞洲歷史最悠久的公司之一。
創始人威廉·渣甸跟詹姆士·馬地臣兩人原本是醫生,本職是救死扶傷,當時臭名昭著的東印度公司需要招募兩個人到做貿易的大船上,幫人看看病。
時間長了,他們發現幫人看病,賺錢太少,而在船上拉東西,做貿易,賺錢更多。
於是這兩個年輕人就放棄了在船上做醫生、給人打工的工作,到岸上成立了渣甸洋行,開始做貿易。就這樣他們在廣州開始了創業。
至於「怡和洋行」這個名字,則是他們後來抄襲了中國買辦資本家伍氏家族「怡和行」的名字,靠着打擦邊球贏得不少好處。
這個時候還是中國清朝中期的時候,當時英國有着日不落帝國之稱,中國則是東方雄獅。不過這隻雄獅卻實行閉關鎖國,而廣州是唯一可以或許對外貿易的地方。
於是怡和洋行成為了最早在中國經商的外國公司之一。
當時怡和的業務就是從鴉片賣到中國,然後再從中國收購大量的茶葉賣回去歐洲。可以說怡和的第一桶金是有原罪的。
而且怡和是引起鴉片戰爭的罪魁禍首之一,當年清朝名臣林則徐在廣州實行禁煙。於是怡和公司的創始人威廉·渣甸親自去倫敦,遊說英國人向中國開戰,並且力勸英國人奪下香港作為貿易的據點。
可以說如果沒有怡和洋行,就沒有後來的鴉片戰爭,也不會有香港成為殖民地的歷史。
在鴉片戰爭爆發後,怡和的總部遷移去了香港。經過了漫長的發展,怡和成為了香港重點英資洋行之首。
當年怡和、會德豐、和記、太古成為了四大洋行,其中又以怡和為首,成為了當時遠東最大的財團。
1961年,怡和集團在香港上市,獲得了市場的追捧。怡和開始了以香港位核心,然後向整個亞洲擴張的時代。
怡和的業務從金融保險、零售百貨、建築工程、機械製造、汽車貿易、再到房地產等等行業。
怡和旗下又以置地跟九龍倉兩家公司為左膀右臂。一度是香港最大的房地產商。
怡和當時對香港進行殖民經濟壟斷,但是由於當時中國對於香港政策的改變,怡和一直是在香港瘋狂斂財,然後把這些財富轉移到亞洲各個國家去投資。
不過如今,怡和洋行終於得到了報應,步子邁得太大扯到了蛋,遇到了資金鍊的危機。
這才會被利兆天有機可乘,煽動碼頭工人大罷工,趁機拉低九龍倉股價,想要一舉吞下九龍倉!
面對這樣情景,這家老牌英資洋行狡猾地想要利用「以華制華」手段,用三大船王來抗衡利兆天。
三大船王就把石志堅推了出來,讓他來當炮灰「幫助」怡和洋行來對付利兆天。
怡和洋行高層又哪裏知道,石志堅是個比利兆天還要危險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