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工程的角度來看,大明京師極為牢固。
光是內外城就有一十六門。
京師的防禦圈更是能擴展到河北保定。
崇禎皇帝爭分奪秒,選出了心腹大臣,牢牢把控各處防禦陣地。
清點出來的京營官兵,從四衛營、勇士營、內操宦官,再到侍衛上直軍、皇城守衛軍、以及京城巡捕營等等......
各類軍種兵馬齊全,營賬面上的官兵可是有十餘萬人。
再加上新招募的京城青壯,足足近三十萬的守城兵。
如此規模,就算再差勁,起碼也能等到江南的勤王兵馬吧?
就是因為有這樣的表面功夫,少數朝中大臣,自認為還不需調集江南兵馬入京。
要是南面的王爺們造反怎麼辦?
都快大難臨頭,這看似荒誕的猜忌,天子卻還是真的惦記在心。
「張縉彥掌皇城衛,王承恩任九門提督,駐守中城!」
崇禎皇帝幾乎將身邊能見到的心腹,全部都派遣了一遍。
按照自己的觀察與判斷,分別擔任了不同程度的職務。
王承恩還要隨時侍奉天子,九門提督不過是掛名。
如此看似重疊的職務,只是為了各守城將兵能夠相互監督,以免與外賊勾結。
「臣,遵命!」
兵部尚書張縉彥同樣激動。
他這個皇城衛可是要比掛名的王承恩有實權,可調控的核心軍隊也多。
並且還身兼數職。
看來天子是十分欣賞自己.....
「乏了,先回皇宮歇息。」
處理完事物的崇禎皇帝終於感覺到睏倦,在眾官僚的前呼後擁下回到紫禁城,稍微歇息,又召來三位皇子,囑咐好闖軍進入京畿後可能發生的諸多事情。
崇禎帝一生共有七子,其餘四位早殤,而今最大的長子才不及十五歲。
「父皇,賊寇若來,我等也可率兵禦敵!」
太子率先踏出一步,懇求皇帝分配事務。
當下各位大臣都有駐防任務,唯獨太子一直安頓在幕後,從未正面接觸過賊寇。
「皇兒是我大明皇儲,爾後只需守好江山,而不是這京師城門。」
崇禎皇帝語重心長。
且不說年幼,久居宮中的皇子,又如何能掌管得了營兵?
或許是年輕時接連殤子的緣故,皇帝對兒女都極為愛護,絲毫不願意自己的血肉冒險。
而自從京師告急以來,已兩月未見過皇子,現在見上一面,心中也算是寬慰一番,很快命人送了出去。
可卻不知這將會是最後一面......
「皇爺,京師告急,太子貴為皇儲,為何不先送金陵?」
王承恩忍不住開口。
「天下未崩,太子先逃,大明臉面何存?
有各位大臣生死與共,賊寇無憂,此事莫要再提......」
崇禎皇帝罷了罷手,臉上露出堅決。
......
紫禁城外。
兵部尚書張縉彥送走皇帝,與周圍的同僚相視一望,隨後又各自離去。
在大難的關頭,各位大臣其實是心思各異。
可表面上都是副盡忠職守的樣子。
特別是張縉彥,他本做不了這兵部尚書,在上一任尚書馮元飆致辭後,向皇帝推薦的是李邦華、史可法等人。
可皇帝不會「中計」,特意培養起來個張縉彥,喚為心腹。
張縉彥走了兩步後,又回過頭來,對着崇禎皇帝的寢宮所在大喊道:
「皇上,定不負隆恩,殺賊報國!」
言語中儘是豪邁氣勢,周遭的大臣與百姓皆為之動容.......
「濂源是我等榜樣!」
「有此大臣,是大明之幸!」
......
張縉彥回到了府上,立即關閉大門,走入書房。
四面的僕人皆被遣散。
整一個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