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檢的話算是讓李邦華徹底放下心來。只取消士紳特權,均分士紳田地,仍允許士紳參加吏考做官,雖然對士紳們有很大影響,但從長遠看來,影響並非想像中的大。
田地沒了,但商鋪工坊生意還在,士紳們可以通過經商賺錢。而且相對種地來說,做生意賺錢來的更快。而對廣大百姓,對整個大明來說,這也絕對是好事。普通百姓不懂經商,但可以靠着種地養家,士紳們通過經商賺取大量財富,錢財多自然能保持自己的地位,維持優越的生活。而對朝廷來說,取消了士紳特權,所有田地都得繳納田稅,田稅自然會增加很多。而且士紳們不得不從田地轉到經商上,必然使得大明工商更加繁茂,朝廷商稅也會越收越多。
李邦華是江西人,其老家親人也做生意,開設有好些工坊商鋪,自然知道商貿是何等的賺錢,遠比種地賺錢的多。江西乃至整個江南商貿都非常發達,當然經商的大都有着士紳背景,特別是大的生意,無一不是士紳控制,這些生意是基本不向朝廷繳納商稅的。而士紳特權既然被取消,以後自然得照章納稅,大明商稅必然會倍增,甚至數倍的增加。李邦華能夠想像到,若是這種改革徹底實現以後,大明的商稅會有多少,絕對要比田稅多得多!
以後朝廷稅收大頭會從田稅變成商稅,國庫收入增加,遇到事情自然不需要再向百姓加征遼餉剿餉這樣的賦稅。種地的百姓負擔自然會減輕,日子便能過得下去,那麼鬧事造反便不會發生。
李邦華想起了路過鎮江時遇到的那農夫,那農夫說到全家人都能吃飽肚子的喜悅神色在李邦華腦海中閃現。也許不久的將來,所有大明百姓都能吃飽肚子。
而且朱由檢雖然取消了科舉,但卻開通了吏考,考的雖然只是吏員,但以後的官員都從吏員中選拔。而對於考試,士紳們有天然的優勢,自然會比那些百姓考得好得多。對於仍然想當官的士紳子弟來說,仍然可以通過吏考獲得當官的機會。
看起來這種吏考和科舉沒什麼區別,但熟知吏制的李邦華明白其中利弊。科舉之路太過艱難,無數讀書人讀了一輩子書都無法通過這道獨木橋。整個大明讀書人數百萬,每三年一次的科舉,考中進士的才三四百人,絕大多數讀書人淪為科舉的炮灰,這也造成了進士甚至舉人非常的地位。
而吏考則不一樣,可以由各省自行組織考試,按照官府所缺職位確定錄取名額,考中的只是吏職而已。這種考試錄取的名額多,考試自然比科舉容易很多倍,雖然士紳家庭子弟有着天然的優勢,但普通人家子弟只要讀幾年書也有考中的機會。至於能不能由吏變成官,就看以後個人的能力和造化了,着實公平的很。特別是對無數普通的讀書人來說,更是極大的利好,他們不用再皓首窮經死命讀書。
當然這會造成士紳階層的消失。李邦華能夠想像,用不了多少年,整個士紳特權階層恐怕就不復存在。
「就是以後的選官會非常複雜。」尋思一番之後,李邦華說道。
科舉制,只有通過科舉考試考中進士者才能當官,舉人功名雖然也有當官的機會,但只能當佐貳官,比如教諭、主薄、縣丞之類,很少有能升到朝廷大員。至於六部尚書內閣大學士,往往只有那些翰林才能充任。
科舉考試便把所有官吏分出清濁。通過科舉的進士官升遷迅速,沒有進士功名的升遷則困難無比,一輩子都只會在八品九品上打轉。這種看起來不是很公平,畢竟會考試的未必會做官,考試成績差的官未必做的差。但是這種科舉制度也有優點,就是任命官員簡單很多,朝廷吏部不用費心巴力為選官發愁,大部分時候只看考試成績就行。
而吏考制,考取的只是普通吏員,在村鎮或者縣府裏面做事,一開始做的都是一些雜事,熬功勞熬資歷慢慢才能升遷。這種情況下,提拔完全靠的是政績。而政績的好壞,是不是夠提拔的資格,則都需要吏部去判斷。天下的吏員數以十萬計,這麼龐大的吏員群體,誰該升遷誰該降職,吏部如何判斷過問的過來?到時恐怕只能靠人情,甚至會衍生出暗箱操作,弊端非常之大!
「這很好辦。」面對李邦華的疑問,朱由檢解釋道:「吏部自然無法管理整個大明的官吏,那便可以把職權下放,下放到省、府甚至到縣。比如村鎮的吏
第622章 無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