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求收藏、推薦票,拜託拜託!你們的關注是我寫作的動力,謝謝了!)
&爺請用茶!總參謀長請用茶!」幾人在辦公室內一坐定,單安便馬上親自給耿精忠與李光地倒上茶。這裏畢竟不比王府,還有人專門的伺候着,平時也就是在辦公室內放一壺茶,自己倒着喝。這邊天氣熱,喝點涼茶倒也舒服。
&剛才說,馬場急缺馬具?怎麼,這邊沒有配備專門的製作馬具的工匠嗎?」耿精忠喝了口茶問道,同時也將目光轉向李光地。
李光地也是先喝了口茶說道:「哦,這個事情我是知道的,整個呂宋島這邊會做馬鞍的工匠都已經被集中起來了,但是人數太少,方才不到三十人,材料充足的情況下每日裏每人也就能做出兩副馬鞍。這一個月下來也就才不到兩千副,自打接到單總管的報告之後,便搜羅了這些會做馬鞍的工匠,但是這兩個月來,總共也就才做出三千多副,半個月前就全都送來了,這個月的估計要到月底才會送過來。而且馬具並不僅僅只馬鞍一樣,其他的東西更是緊缺,屬下先前已經往福建發函,要求多多定製或收購馬具了,可能是王爺您剛好前來呂宋,錯過了!」
耿精忠點點頭。「明白了!這馬匹缺了馬具可不行,這個事情必須抓緊解決掉。正在組建的騎兵師團,新兵訓練也得需要兩個月左右,然後才能正式訓練騎術,在這個時間空檔里。馬匹方面絕對不能出一點問題。缺少什麼。都要趕緊置辦好!需要哪些部門配合。你就直接找總督府,讓總督府出面統一安排。」
馬具是人駕馭馬的時候,為了更方便地控制馬匹,所使用的一些輔助器物,沒有馬具,那也就談不上駕馭馬匹了,馬兒是絕對不會乖乖聽話的。馬具大體上分為兩類,一類是供馬使用的。一類是供騎手使用的。供馬使用的用品主要有:馬鞍、籠頭、銜鐵、馬衣、低頭革和水勒韁等;供人使用的用品則是頭盔、馬靴、馬褲和馬鞭等騎士用品類。
在這個時代,騎兵所用的馬具和普通人家騎乘馬兒所用的馬具還稍稍有些不同,上面還要有幾處專門放置兵器的地方。但是大體上馬兒要用的馬鞍、馬鐙、籠頭、銜鐵、馬衣、低頭革和水勒韁是不能省的,騎手也不能缺少了馬鞭、頭盔兩樣。人靠衣裝馬靠鞍,在所有的馬具中,馬鞍是最重要的一件的馬術用品,也最能體現主人的身份、地位和愛好。好的馬鞍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即使是普通騎兵所用的馬鞍,製作起來餓是不容易。
和馬鞍連在一起的就是馬鐙,馬鞍和馬鐙是全套馬具中繼馬嚼和韁繩之後最重要的發明。在沒有鞍鐙的時代。人們需要騎跨於裸馬的背上,僅靠抓住韁繩或馬鬃並用腿夾緊馬腹使自己在馬匹飛馳的時候不致摔落。但這種方式是很不可靠的。首先是長時間騎馬容易疲勞,同時在奔跑的馬背上也難以有效地使用弓箭,而在近戰中,騎手無法隨心所欲地使用刀劍和長矛,劈砍或刺殺落空、雙方兵刃的撞擊等都隨時會令騎手從馬上滑下。因此這一時期騎兵除速度佔優外,其戰鬥力是遠不如腳踏實地的步兵的,所以在騎兵到達目的地後,往往下馬作為步兵投入戰場,亞歷山大時代的馬其頓騎兵就是如此。
高橋馬鞍的出現,使得馬鞍兩端從平坦轉為高翹,限制了騎手身體的前後滑動趨勢,提供了縱向的穩定性。而馬鐙的使用,通過固定雙腳提供橫向穩定性,同時在馬鞍的協助下將人和馬結為一個整體,使騎兵利用馬匹的速度進行正面衝擊成為可能。西方學者曾這樣評論進入歐洲的匈奴人攜帶的新裝備:「馬鞍是人與馬完全結合在一起的關鍵。匈奴人獨特的馬鞍引起了羅馬人的驚奇。他們的馬鞍不像羅馬人的那樣由裹住馬肚子的皮革製成,匈奴人的馬鞍的特別之處在於它有一個兩頭高的木製托架。這樣不論馬怎麼跑,騎士們都能穩穩地坐在馬背上。」
既然馬鞍和馬鐙是以騎兵為主力的作戰方式產生的前提,從中國古代騎兵運用的情況中就大致可以發現一些端倪了。可以認為,在中國至遲到秦代,馬鞍和馬鐙仍未產生。作出這一判斷不僅是由於始皇陵兵馬俑中具有表現細緻的馬具,卻惟獨沒有高橋馬鞍與馬鐙,而且還因為在兵馬俑戰陣的佈局上,騎兵數量相對很少,且被佈置在遠離主陣的側面角落裏,這說明在秦代以前,騎兵的作用只是偵察、側翼包抄、騷擾遮斷、偷襲和追擊,並不能成
第二百六十六章 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