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說近半年來齊國最困擾的是如何準確看待魏國,那麼魏國最困擾的,便是如何集中全部力量回擊秦國。
甚至於,回擊的對象也可以包括少梁。
在這件事上,瑕陽君向魏王提出了他的建議,或者說是惠施此前提出的主張。
惠施的主張簡單來說就是聯合韓、趙、齊三國。
聯韓不必多說,鑑於秦楚兩國已建立了同盟,魏國必須得到韓國的支持才能擊敗秦楚同盟,反過來說,對韓國亦是如此。
聯趙,即與趙國和解,收回打出去的拳頭。
說實話,鑑於衛國背棄魏國倒向齊國的行徑,其實魏國君臣十分後悔當初為了衛國而對趙國開戰——若早知衛國是這種養不熟的白眼狼,可能當初魏國根本不會去管衛國的死活,甚至於,說不定還會與趙國聯手瓜分衛國。
當然,事到如今再說這些已經晚了,如今衛國的背後站着齊國,縱使魏國深恨衛國的背叛行徑,短時間內也不敢做出報復衛國的舉動。
至於最後的聯齊,即『魏齊互尊』之策,則是為了防止齊國給魏國使絆子,畢竟未來幾年內魏國的重心,將全面轉向西面,此時若齊國對魏國有什麼想法,再來一次齊楚宋衛四國伐魏,腹背受敵的魏國無疑會十分難受。
話說回來,聯韓、聯齊好說,聯趙可怎麼辦?
前兩年魏國打趙國打了一年,先不說魏軍死了多少人,趙國至少死傷十幾萬,這還不包括被捲入戰爭的平民。
甚至於,連國都邯鄲都被龐涓率領的魏軍攻陷了,哪有那麼輕易與趙國和解?
值此情況,公孫衍主動請纓出使趙國。
不得不說,鑑於瑕陽君執意要罷免公孫衍的相位,甚至還說動了魏王的弟弟公子卬相助,公孫衍的相位岌岌可危。
因此為了保住自己的相位,公孫衍主動向魏王攬下了說服趙侯的差事。
今年的正月,就在田忌、孫臏出使魏國的期間,公孫衍率先前往趙國,至刑台的臨時行宮,覲見趙侯,言及兩國和解之事。
趙侯當然不可能如此輕易就被公孫衍說動,直到公孫衍向趙侯敘說利害。
平心而論,魏國這幾年一系列的戰爭,要說哪個國家最吃虧,那無疑就是趙國,不說先前侵佔衛國的土地全部吐了出去,還搭上了邯鄲及邯鄲以南的城邑,甚至還為此付出了十幾萬人的傷亡,公孫衍將這一切歸罪於秦國的挑唆。
事實上倒也沒差,秦趙兩國確實是有盟約的,前些年趙國遲遲不肯向魏國求和,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因為有秦國不斷派使者勸說趙侯與趙國的臣子。
結果秦國趁機佔據了河西,甚至還佔據了半個河東郡,而趙國啥也沒撈到,白白賠上了邯鄲以及十幾萬軍隊,要說趙侯對秦國沒有怨言,這顯然不切實際。
因此在公孫衍的一番勸說下,趙侯顯然也動搖了,於是公孫衍再以『歸還邯鄲及以南土地』為條件,最終是說服了趙侯。
於是二月下旬,魏王親赴趙國,與趙侯相見於邯鄲城南的漳水,兩國簽署了《漳水之盟》。
隨即,趙國便驅逐了秦國駐使,倒向了魏國,勉強形成了以魏國為首的三晉同盟。
順便一說,與趙國和解這件事,在魏國內部是高度統一的,無論是相互看不順眼的瑕陽君、公孫衍,亦或是新任的河東守龐涓,都贊同與趙國和解,全力回擊秦國,唯一的分歧僅在於回擊秦國的同時,要不要順便將少梁也捎帶上。
畢竟少梁怎麼說也『竊奪』魏國的皮氏邑,以魏王的性格,根本無法做到釋懷。
而這段時間,田忌與孫臏仍逗留在大梁,向他齊國駐魏使者田郭詢問有關於少梁的情報。
田郭久在魏國,自然清楚秦、魏、少梁三國之間的恩怨,包括瑕陽君為何不情願提及少梁。
他笑着對田忌說道:「……子期大夫向瑕陽君詢問此事,那可真是問錯人了。昔日秦國攻打少梁時,瑕陽君曾率元里魏軍協助少梁抵擋秦軍,七千魏卒、兩萬餘少梁軍隊,拼死抵擋二十萬秦軍長達三月,事後少梁雖對魏國不假辭色,但對瑕陽君與元里魏軍卻極為敬重,相傳東梁城內還有為紀念元里魏軍所建的豐功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