喘了口氣的許星辰,看着臉變冒出來的小重慶,看着她那個反應,不由得下意識的問:
「你這小腦袋瓜子裏面在想什麼?」
小重慶表情嚴肅的說:
「改造一開始,這人就直接睡安逸了,啥子反應都莫得,這不是很危險嗎?」
旁邊的逸仙慢慢點頭:
「看上去的確是這樣,現在的狀態應該跟躺在治療艙裏面一樣,只是周圍沒有治療艙的殼保護……」
許星辰也表情認真的回應說:
「對,前輩們在改造的時候很危險,所以需要有人在周圍守護,而這個任務現在就只能給你了。」
小重慶立刻原地立正,召喚出了艦裝說:
「曉得了,指揮官放心,守護前輩們的任務,包在我身上!」
「就辛苦你了。」
許星辰給小重慶鼓了鼓勁,然後就在她的護衛艦,開始了前輩們的了解和改造。
這個改造的過程,也是許星辰以最為直觀的方式,對舊時代中國海軍擁有過的「大型」軍艦的深入了解過程。
這些「大艦」中建造時間最高的,是海天、海圻、海容、海籌、海琛這「五海艦」。
她們都是甲午海戰之後,清政府重建海軍期間外購的新型軍艦,建造時間都在1896年到1899年期間。
海天、海圻兩艦為英國公司承建,標準排水量4300噸,滿載排水量4515噸。
海容、海籌、海琛三艦為德國公司承建,標準排水量2680噸,滿載排水量2950噸。
「五海」作為十八世紀末期的防護巡洋艦,正好遇上列強海軍技術突飛猛進的時代,到了一戰時代就已經完全落伍了。
到了二戰時期更加不是新時代海軍的對手,除了早年觸礁沉沒的海天外,四海都在江陰海戰前直接自沉長江以阻塞航道。
肇和、應瑞兩艦,是清政府被銷號前,從國外訂購的最後兩艘大型軍艦,應瑞排水量2460噸,肇和號2750噸。
兩姐妹的訂購的時間是1909年,到了1910年又加了一艘飛鴻號,本來計劃分期付款接船,結果船還沒造完,大清就沒了。
最後是民國用國債抵押打白條,在1913年把應瑞、肇和兩艦接回了國,飛鴻號則實在要不起了,被船廠轉賣給了希臘海軍。
這兩艘一戰前的老式訓練用防護巡洋艦,在二戰時代根本不具備多少實際戰鬥力,正式開戰後不久就接連被擊沉。
肇和號在1937年9月21被日軍飛機炸沉在虎門要塞附近,應瑞號在10月23被日軍飛機炸沉在安徽采石磯附近江面。
逸仙號,名為巡洋艦,實際上是在內河炮艇基礎上放大而來,排水量只有1650噸,只是因為安裝了兩門輕巡級別的艦炮,所以被稱之為巡洋艦。
但是即便如此,它在那個時代的中國海軍中,卻仍然是能夠排到第三的位置上。
因為除了逸仙、平海、寧海這三艦之外,當時中國海軍剩餘的大型軍艦,基本都是從「大清國」時代傳下來的,所以作為新艦的逸仙就是理所當然的主力,就跟寧海、平海一起,參與了江陰海戰。
最終,逸仙在戰場上被日軍飛機擊沉,又被其打撈起來作為訓練艦使用,日本戰敗投降後重新修復,歸還民國海軍。
寧海、平海兩艦,是民國政府向日本訂購的,寧海由日本建造,平海由日本提供圖紙和裝備,在國內建造完成的。
標準排水量2500噸,滿載排水量3000噸,江陰海戰中被日軍沉沒,後被日本打撈復用,1944年在菲律賓被美軍擊沉。
丹陽艦原名雪風,原為舊日本帝國海軍陽炎級驅逐艦八號艦,標準排水量2000噸,滿載排水量2490噸。
汾陽艦原名宵月,原為舊日本帝國海軍秋月級驅逐艦十號艦,設計排水量2700噸,滿載排水量3485噸。
日本戰敗投降後,兩艦均拆除了大部分艦載武器,參與了全球的撤軍撤僑行動,最後作為戰利品交付民國海軍。
後來丹陽號復裝了美式武器,服役到1966年
第二十一章 兩個時空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