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等到了當代,據信,人們終於發現了南嶽衡山之岣嶁峰上的「禹王碑」母石。
且據傳,專家也基本認可,這就是4000多年前的石頭。
不過,非常可惜的是,因為年代太過久遠,加之被一農戶砌房時,砌進牆體損壞了一半。
故而「禹王碑」母石上的,傳說的歌頌大禹治水功德的岣嶁文,早就不見了。
最終,在這塊殘損的母石上,我們只能看見一列「康熙戊戌年等字」,以及一些人工鑿痕。
這就是的「禹王碑」母石,因為現今的樣貌已經沒法看,具體到底是什麼,也沒人確定。
但是怎麼看,都不可能是現在陳文哲眼前看到的這塊。
很顯然,天書一般的「禹王碑」,因為其美好而又離奇的傳說,吸引了歷朝歷代的,無數的名家、文人雅士的注意力。
在大家嘔心瀝血地釋讀之路上,「禹王碑」變得越來越出名,直至舉世聞名。
最終,在傳說和翻刻之間,禹王碑的真假和身世之謎,逐漸化為了一個引人無限遐思的文化謎團。
而且到最後,「禹王碑」還成為了中華民族的三大瑰寶之一!
很明顯,被古今所稱頌的衡山岣嶁峰「禹王碑」母石,以及湖沙嶽麓山上翻刻的,被廣泛關注的的「禹王碑」,引得了古往今來,無數名家、文字學家趨之若鶩。
最終,在歷朝歷代那些研究者的努力之下,研究「禹王碑」,算是成為了一種文化現象。
當然了,在這種現象背後,「禹王碑」成為了中華文明史上,最撲朔迷離的瑰寶之一!
顯然,歷史上無數文人墨客對「禹王碑」進行的注釋,都只能算是未經大眾認可的解讀或是釋讀。
也就是說,歷朝歷代的學者都並沒有真正破譯、破解「禹王碑」。
所以,對於「天書「之「禹王碑」的真正內容,對於這個文化謎團,還有賴於考古專家等,做進一步挖掘和解讀。
最後,需要特別強調的是,現存於世的南嶽衡山--岣嶁峰、禹州、長安碑林、禹陵、黃鶴樓等處的「禹王碑」之碑文,都是以湖沙嶽麓山上的,「禹王碑」之碑文為藍本,翻刻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