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則是在郊壇下。
葉寘在《坦齋筆衡》一書中提到的「後郊壇下別立新窯」。
這指的是南宋設立的第二座官窯,也即修內司官窯之後在郊壇下別立的新窯。
其窯址於0世紀初期,即已被發現,位於今天的杭市南郊烏龜山一帶。
且郊壇官窯中的遺物特徵,與文獻所記有很多吻合之處。
當然,這裏說的特徵,主要就是紫口鐵足。
要彷宋代官窯,就必然要知道紫口鐵足是怎麼回事,是怎麼燒製成的。
明人高廉在《遵生八箋》,也有記載。
「官窯在杭州鳳凰山下,其土紫故足色若鐵,時雲紫口鐵足,乃器上仰,泑水流下比周身較淺,故口露紫痕,此何足貴,惟尚鐵足,以他處之土咸不及此也。」
意思是說官窯在杭市鳳凰山下,因為此地土質富含鐵元素,而使土色呈暗紅(紫)色(即紫金土)。
由於燒瓷所用的胎土顏色較深,致使無釉的底足露出了胎色(鐵黑色),故曰「鐵足」。
另外,由於口沿掛釉稀薄,而未能完美遮蓋口沿處的胎色,從而露出了胎土的深色,故被稱為「紫口」。
據測試,南宋官窯青瓷胎中氧化鐵的含量,高達3-67。
這便是「紫口鐵足」特徵,形成的根本原因。
紫口鐵足是官窯的一大特徵,但並不意味着每一件官窯器物都必定有此特徵,也有一些官窯瓷有鐵足而無紫口。
所以,還需要看開片紋飾。
官窯瓷表面開片的原理,在此不再贅述,之前在汝窯和哥窯中陳文哲已經彷的很好。
簡單說,開片是由於釉與胎的收縮率不一致,而在焙燒後冷卻時所形成的一種釉裂胎不裂的現象。
它本是燒造工藝的一種缺陷,但古代工匠巧妙地利用其錯落有致、生動自然的畫面效果,形成了一種妙趣天成的紋飾裝飾。
《遵生八箋》中,就有關於開片的論述。
「紋取冰裂鱔血為上,梅花片墨紋次之,細碎紋紋之下也。」
意指開片紋分上、中、下三等,以冰裂鱔血紋為上,梅花片墨紋居中,細碎紋為下等。
而實際上,不管哪種開片紋飾,在今天來看都屬於寶中之寶了。
最後就是官窯的釉色,這也是最主要的特徵之一。
因為不管是紫口鐵足還是開片紋飾,都是附着在瓷器表面的釉面上的。
第一千六百三十四章寶中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