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以紅、綠、黃、紫等色為主。
清康熙時由於藍彩、金彩和黑彩的發明,使畫面更加華麗,五彩也因此發展到頂峰,成為彩瓷的主流。
不過好景不長,雍正之後粉彩盛行,五彩只能作為仿古瓷少量生產,因而也被稱為「古彩」。
此外,由於五彩燒成溫度略高於粉彩,呈色不如粉彩柔和,也被叫做「硬彩」。
五彩是「硬彩」,相對應的,創燒於康熙晚期,成熟於雍正、乾隆兩代的粉彩自然就屬於「軟彩」了。
其「粉」和「軟」來源於其獨到的工藝。
粉彩在彩繪的時候,會在顏料中添加一種名為「玻璃白「的白色彩料。
而玻璃白具有乳濁作用,能夠使畫出的圖案呈現出一種粉潤柔和的效果。
此外,粉彩在彩繪過程中還會用渲染表現明暗,使每一種顏色都有不同層次的變化,增加彩繪的表現力。
琺瑯,一種礦物顏料,元代時由伊朗引進。
把這種顏料繪製在銅胎上,就是著名的景泰藍,而繪製在瓷胎上,就是琺瑯彩。
琺瑯彩始創於清代康熙晚期,製作過程非常繁瑣。
先在jdz燒成白瓷;然後把白瓷送到神都,由宮廷畫家彩繪、題詩、署款;
最後再由內務府造辦處琺瑯作燒制。
不同於一般的彩繪顏料,琺瑯含有大量的氧化矽(玻璃的主要成分),更像低溫鉛釉。
燒成後表面光滑有玻璃質感,且有一定的厚度,能明顯看出立體感和層次感。
康熙時的琺瑯顏料全部依賴進口,色彩種類比較少,只能簡單地繪製些花卉類題材。
雍正六年以後,清宮造辦處開發出近20種琺瑯顏料。
這一時期色彩大大豐富,使琺瑯彩瓷器的生產,獲得突飛猛進的發展,我國古代彩瓷工藝也因此發展到頂峰。
為了完全凸顯出彩繪的艷麗多彩,釉上彩基本都是繪製在白瓷上。
但也有特例,會在燒好的白瓷(或不施釉的澀胎)上畫好圖案之後,再在空白處施一層低溫彩色釉作為地色,之後二次入窯低溫燒成,稱低溫色釉釉上彩。
品種有黃地綠彩、黃地三彩、藍地黃彩、藍地三彩、紅地黃彩、綠地紅彩、紫地三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