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銅為鏡」與儒家「修身」緊密結合,儒家將「修身」放在一個向外開放的家、國、天下中來考察。
其次指出身與內在的心、意的必然聯繫。
這樣,修身就成了打通生命內外境界的一種存在方式。
這有點像埋在地下的種子,只有當生命的因緣和合之後,綠芽方可破土而出;
出土之後的幼苗,又必須經受住外界環境的風風雨雨,方能茁壯成長。
也就是說,修身是尋找生命的一個過程。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有關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修為就叫格物,也可以叫日新。
這與每天對鏡理舊貌、煥新顏的過程又何嘗不是一個道理。
在漢朝思想文化中,「人」的生命主體一分為三,又三位一體。
一、獨立世界的生命,主講誠意與正心;
二、血緣關係的生命,主講修身與齊家;
三、公共空間的生命,主講治國、平天下。
這三樣環境又互相影響,同時變現出種種現象。
因此,漢朝一個小小的鏡子藝術,卻融入了龐大的宇宙概念。
這是在人世穩定的秩序中,有天道不息的循回。
是在人間的方正之外,有四時的轉動。
是在人世的限制與範圍外,有無限的優悠和餘地。
漢朝美學,帶領我們從一個個美術品的細目入手,以規矩為參照坐標,猶如將路上佈滿的荊棘指了出來,使行人清楚被何「物」所阻,進則走向大道。
陳文哲的積累已經足夠,所以更是能夠通過一面面漢鏡,看到漢代的哲學、美術、思想!
主要是漢代流傳下來的青銅鏡,每一面都不簡單。
像是前漢的騎馬人物圖彩畫鏡,直徑1,明重137g。
鏡體圓碩,圓形鈕座,座底塗以赤朱。
兩種環帶,將鏡背彩繪分為三區。
內區以朱為底,上繪雲氣紋,間以四朵紅色團花,又以白色在紅花綠雲上勾勒點畫。
中區為綠地團花,畫面清新艷麗,色澤奪目。
八連弧紋之外為外區,亦以朱紅為底,分四組分別描繪了策馬、郊遊、落馬和樹下歡舞的故事性情景。
整個畫面,共繪人物17人、7馬、8樹,構圖疏密得體,刻畫細緻入微,色調明快樸素。
人馬形象充滿動感,神采飛揚。
在其中的落馬場面中,一人墜下,前後皆驚,表情躍然而出,更稱傳神之傑作。
本章完
第一千八百二十章傳神之傑作